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六九


  §兩國關係的穩定

  (1981年2月~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1981年2月的講話、胡耀邦在1982年9月的講話,表明了中蘇兩黨的領導人對中蘇關係的各自的立場。但雙方都沒有進行新的攻擊。據報道,到1982年初,中蘇已建立了緩和的雙邊關係。

  1981年2月23日,勃列日涅夫在蘇共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上作的報告裡,引人注目地用適度調和的調子概述了蘇中近來的關係。

  他指出:「必須特別談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近二十年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經驗是一個嚴重的教訓,它表明,不論是在國內政策還是在國際政策中,歪曲社會主義原則和社會主義實質會造成什麼結果。

  「中國現任領導人自己把他們國家在所謂文化革命時期的秩序稱為『最殘酷的封建法西斯專政』。對於這種評價我們沒有什麼可補充的了。……遺憾的是,現在還不能說北京的對外政策有什麼好轉。這種政策的目的依然是要加劇國際緊張局勢,同帝國主義的政策密切配合。這當然不能使中國回到健康的發展道路上來。帝國主義者不會成為社會主義的朋友。

  「美國、日本和一系列北約國家願意同中國擴大軍事政治聯繫,其用意很簡單——使中國對蘇聯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敵對態度為其所用,為其帝國主義利益服務……如果說蘇中關係仍然處於凍結狀態,那麼其原因不在於我們的立場。蘇聯過去和現在都不尋求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抗。」

  1982年9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耀邦作了政治報告。該報告極大地減少了對蘇聯的攻擊。報道指出,中蘇兩國關係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友好的。

  「中蘇關係演變到今天這樣的局面,是由於蘇聯執行了霸權主義政策。」我們注意到蘇聯領導人一再表示願意改善同中國的關係。但是,重要的不是言辭而是行動。如果蘇聯當局確有誠意改善同中國的關係,並採取實際步驟解除對我國安全的威脅,中蘇兩國關係就有走向正常化的可能。

  在報告的後面的章節裡,胡耀邦在論述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時,使用了「霸權主義」一詞。「霸權主義」不僅是指蘇聯的政策,而且也是指兩個超級大國。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成了爆發世界戰爭的危險。報告批評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推行的分裂「一個中國」的政策。這裡主要是指1980年裡根當選為美國總統後,批准了《與臺灣關係法》(見第十章)。

  1982年的頭三個月,在因臺灣問題而影響中美關係的同時,中蘇兩國建立了聯繫。3月28日北京廣播電臺廣播說,中國代表團一行已於1月12日至19日為參加舉行貿易談判的預備會議訪問了莫斯科,並草簽了一項協定。3月29日,三名中國經濟學家為了研究蘇聯的經濟訪問了莫斯科。

  §中蘇經濟方面的關係

  (1978年~1982年)

  根據中蘇每年貿易與付款協定,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兩國間的貿易量出現了極大的波動。1978年中蘇貿易額達五億一千六百萬美元,是自60年代以來雙邊貿易的最高額。

  1979年貿易額達五億零三百萬美元。1980年減少到三億七千五百萬美元。1981年又減少到兩億美元(與中日貿易總額比較,在同一時期,中日貿易額為一千億美元。與中美貿易額比較,在同一時期,中美貿易額為五百五十億美元)。1982年4月20日,中蘇又簽訂了一項雙邊貿易協定,把中蘇貿易額增至三億零二百萬美元。根據該協定,中國在減少購買蘇聯主要工業品的同時,增加了對原材料的進口。1982年2月6日,中蘇又簽訂了一項協定,協定規定中國可以通過跨越蘇聯國土的鐵路向西歐和伊朗出口物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