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六七


  §中國思想意識形態立場的變化

  (1979年5月~1980年3月)

  隨著中國國內政策的變化,中國的反蘇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在毛逝世後的一段時期裡,中國報刊繼續痛斥蘇聯的「修正主義」的國內政策和「霸權主義」的對外政策。然而,1979年和1980年中國報刊發表的文章清楚地表明:中蘇之的差異不在於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而在於蘇聯的霸權主義。這些重要的變化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1960年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國反對蘇聯的關於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和平共處的觀點、關於戰爭可以避免的觀點。然而,在最近幾年裡,中國已同美國、西歐和日本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同時,中國領導人不再強調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觀點。而更多地強調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久的和平時期。此外,60年代初期,中國曾把南斯拉夫當作「修正主義」的榜樣進行猛烈的譴責。1968年蘇聯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後,中南之間的關係變得日益密切和友好。

  (2)1978年開始重新評價毛的政策並提出了糾正毛對蘇聯態度的問題。

  (3)近年來,中國國內政策發生了變化,而這種政策上的變化容易被指責為「修正主義」而受到攻擊。

  中國党已準備好重新考慮對蘇聯的態度。這種跡象最早見於1979年3月9日的《人民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文章聲稱,「中國沒有壟斷真正的社會主義稱號。各個社會主義國家有權實行自己的政策,有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文章補充說,「不應用抽象的原則性的名稱把這個或那個國家說成是『社會主義』、『修正主義』或『資本主義』……」

  1979年9月12日至21日,蘇聯當代文學討論會在中國哈爾濱舉行。據12月20日報道,討論會提出了關於蘇聯社會性質的四種觀點。根據該報道的介紹,參加討論會的大多數代表認為,儘管蘇聯的對外政策具有擴張性和侵略性,但是,其國內政策「基本上是屬￿社會主義的」。不少代表把蘇

  聯描繪成「不完善的、僵化的、有不少缺點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南斯拉夫的開放社會主義和匈牙利的溫和社會主義有區別」。少數代表則堅持認為,蘇聯是「一個修正主義國家」。另一些代表提出,應作進一步研究後再對蘇聯的社會性質下結論。這份報道的單行本於1980年3月30日在北京公開發行,數天內即售完。

  1980年4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的九評蘇共公開信的文章,曾於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這段時間發表。《人民日報》聲稱:在九評蘇聯的文章裡,「修正主義的起因和性質已被錯誤地闡述」、「甚至錯誤地提出,無產階級政黨執政後,提出致力於發展生產力的理論是修正主義。」儘管文章對中蘇兩國政黨之間存在著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作了全面的解釋,但文章又承認,中蘇之間的分歧不僅在意識形態方面,而且在純政策問題方面。設于北京的蘇聯大使館所在街道曾于文革期間改名為「反修街」,而到了

  1980年4月,又恢復了它原來的沒有政治含義的街名。在意大利共產黨書記恩裡科·貝林格訪華期間,即1980年4月15日,胡耀邦對陪同貝林格來訪的新聞記者說,中蘇兩黨不可能舉行會談。因為蘇聯威脅著別的黨,干涉別國內政並用武力侵佔別國領土。5月5日鄧小平指出:「蘇聯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是社會帝國主義國家。它推行的是霸權主義政策,侵略別的國家。」可見,胡、鄧兩人都是針對蘇聯的對外政策而譴責蘇聯黨的,而不是針對蘇聯國內政策以及意識形態而譴責蘇聯黨的。

  1980年3月,第一期《蘇聯文學》雜誌在北京創刊。著名作家茅盾在創刊詞中寫道:在文學和文學交流中沒有宗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