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
六六 |
|
§整個國際緊張局勢的發展 (1978年8月~1979年9月) 1978年夏秋和1979年最初幾個月發生的事件,使中蘇關係再次造成了緊張的局勢。1978年8月華國鋒對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伊朗的訪問,使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在同一個月,中國同日本締結了友好和平條約。條約裡有「反對霸權主義」的條款。含蓄地直接反對蘇聯,1978年12月,中美兩國一致同意建立外交關係。1979年1月鄧小平對美國進行了訪問(見第十章)。在蘇聯所採取的敵視觀點看來,中國、日本和美國結成太平洋聯盟的可能性很大。中蘇兩國還捲入到印度支那再次發生的衝突中去。70年代,中國與越南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後來,隨著1978年12月越南對柬埔寨的入侵,中國在1979年2月在中越邊界地區教訓了越南。在中越發生武裝衝突前,為了結成統一聯盟反對中國,1978年12月,蘇聯同越南締結了友好合作條約。 這些事件發生的結果,使這一時期中蘇之間的相互攻擊達到了自1969年以來最瘋狂、最劇烈的程度。蘇聯宣傳機構開始譴責中國實行「霸權主義」的政策。「霸權主義」一詞是中國在以前經常用來批評蘇聯的對外政策的。即使如此,1978年7月22日,蘇聯還是任命伊利亞·謝爾巴科夫為蘇聯駐中國大使,接替瓦西裡·托爾史蒂科夫的大使職務(瓦西裡·托爾史蒂科夫自1970年起任此職),伊利亞·謝爾巴科夫在1978年9月28日向中國政府遞交了國書。 §中國內部政策的放寬 (1978年~1981年) 自1978年起,在「文化大革命」中和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前制定的政策在中國內部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些政策上的變化與不斷地處於支配地位的政治人物鄧小平有著密切的關係。鄧在華國鋒辭職後,成了無可爭辯的中國老資格政治家。華于1980年辭去國務院總理的職務,趙紫陽接替此職。趙被認為是鄧的政策的支持者。據稱,華的辭職是中央委員會為了防止權力過份集中於某個人身上(華當時還是中共党的主席)。毫無疑問,這與1980年底和1981年初中共領導層內部發生的嚴重危機有關。這種危機通過1981年6月華辭去党的主席職務而由胡耀邦接替此職得到了解決。胡是與鄧有著密切關係的人。 華的辭職的內部原因,是在他任職期間對毛澤東思想和政策的評價造成的。華提倡的「兩個凡是」的政策特別地受到了批評。「兩個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據說這種政策導致了華犯了若干種「左」的錯誤。在毛主席逝世後不久,穩健派領導人認為再次發表毛主席對有關政策的論述方面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諸如《論十大關係》、《三項指示》,這顯然是為他們制定的新政策尋找理論依據。後來,穩健派領導人口頭上仍然繼續說懷念毛主席,但卻停止了對毛主席的個人崇拜。毛的理論和政策逐漸地受到了嚴重的批評。 1981年6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肯定了毛澤東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但也斷言毛主席在晚年「逐漸驕傲起來,逐漸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主觀主義和個人專斷作風日益嚴重,日益淩駕於黨中央之上,使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中領導原則和民主集中制不斷受到削弱以致破壞。」這導致了產生「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的「左」傾錯誤,毛對此負有最主要的責任。作出這樣的最後歷史結論。得到了党的幕後理論家和政策制定者鄧小平的批准。 「四人幫」及其支持者的「左」派勢力被說成執行新的放寬政策的障礙。「穩健派」的政治勢力通過繼續捉拿「四人幫」的支持者,通過給成千上萬個在文革期間和早些時候蒙冤受辱的人平反而得到進一步鞏固。這個過程在1980年2月為已故的劉少奇平反達到了最高峰。劉是前國家主席,1968年被指控為「修正主義頭目」,而被解除黨和政府的職務(見第十二章)。穩健派強調要不斷地穩定政治局勢。同時,這一時期帶來的變化鼓舞著人們要求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革。 1978年11月,北京開始出現了呼籲要求有更多的民主的標語和小字報。但是,1979年的頭幾個月,北京農民進行的一系列示威、遊行,上海等地待業青年進行的騷亂導致了國內的強烈反響。反對者的運動遭到了鎮壓。自華國鋒失去權力麼後,這一時期的特點表現為黨的控制能力的鞏固和思想指導路線的統一。1981年12月,中國宣佈要對國家和政府機構進行精簡。以後,又對「左」派的錯誤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進行了清洗。 鄧小平和他的支持者堅信政局的穩定是放寬國內政策並獲得成功的保證。許多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制定的政策被取消。1979年6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一次會議宣佈,取消在文革期間建立起來的、作為地方政府機構的革命委員會。取代該機構的是各級地方政府,並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第一次制定了刑法,並採用正規的審判程序。1978年以後,中國的經濟政策在許多方面發生了十分重要的變化。而且,在以後的許多年裡,這些變化得到了鞏固和發展。黨和政府的最主要任務是實現經濟現代化並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為了從發達國家那裡得到設備和技術援助,中國採取了「對外開放」政策。從1978年起,中國接受了外國政府和外國銀行的貸款。同時,1979年通過了允許外國公司與中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的法律。1980年8月,中國政府批准了在中國東南部地區建立經濟特區的規定,鼓勵外商和海外華僑來華投資。 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中國政府強調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國家給創辦的工業企業和國營農場在管理和資金方面予更多的自主權。為了使工資與產量掛鉤,國家鼓勵實行資金分配制度、按件計酬和利潤分成計劃。與此同時,提高人民公社的農副產品收購價格,降低了農副產品的稅率,並且停止了將人民公社合併為更大組織的趨勢。過去由國家統購統銷的農副產品現在已允許在自由市場上交換。開始實行這些改革時,國內立即造成了嚴重的失業和通貨膨脹。1979年,政府採取了調整政策,即採取優先發展農業、輕工業而後再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後來,政策又強調,應該根據市場的需要建立相應的企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