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
五七 |
|
§基辛格使團抵達北京 (1973年2月~11月) 1973年2月15日,基辛格博士抵達北京。在為期五天的訪問期間,基辛格博士同周恩來、姬鵬飛(外交部長)和喬冠華(副外長)進行了會談。2月17日,基辛格同毛澤東主席進行了長達2小時的會談。 基辛格訪問結束後發表的一個簡短公報說:「會談是在無拘無束的氣氛中進行的。是認真、坦率和建設性的。」他們商定了一項擴大貿易以及科學、文化和其他方面交流的具體計劃。雙方重申了上海聯合公報的各項原則。經商定,每一方將在不久的將來在對方的首都建立一個聯絡處。其細節將通過現有渠道擬就。雙方認為現在是加速關係正常化的適宜時機。 基辛格回國後,1973年2月22日在華盛頓發表聲明說:中美兩國的關係「已經從敵對狀態進入正常化。」他還說,在北京和華盛頓建立的聯絡處,對沒有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的中美兩國來說,將會促成兩國間的正常的密切的聯繫。(3月12日和15日,中國當局釋放了自1952年起就關押的和在越南戰爭中被俘的三名美國飛行員)。 1973年11月10日至14日,基辛格(已擔任美國國務卿)再度訪華。訪問期間,他同周恩來、姬鵬飛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會談;他還同毛主席進行了2小時的會談。11月14日,在以他的名義舉行的宴會上,基辛格闡明了他的觀點:「不論將來美國發生什麼事情,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友誼,都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個不變的因素。」 在基辛格結束對北京的訪問時,中美兩國重申信守上海聯合公報中確定的各項原則。美國方面重申,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中國方面再次表示,中美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只有在確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公報最後談到,雙方滿意地注意到,在北京和華盛頓的聯絡處正順利地行使其職能。雙方商定,應該繼續擴大聯絡處的工作範圍。 在過去一年裡,兩國貿易有了迅速發展。雙方認為,採取措施為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貿易創造條件,是符合兩國利益的。雙方表示將在上海聯合公報的基礎上為促進中美兩國關係的正常化而繼續努力。 §福特總統訪華 (1975年12月) 傑拉爾德·福特總統由國務卿基辛格陪同,於1975年12月1日至5日訪問了北京。訪問期間,他同中國副總理鄧小平進行了會談。毛主席接見了福特總統。訪問的各項細節是由基辛格在1975年10月19日至23日北京會談期間安排的。在整個訪問過程中,在談到同蘇聯緩和的問題上,中美兩國存在著分歧。這種分歧在12月1日的宴會上,在福特和鄧的講話中表現了出來: 鄧在談到國際形勢時說:「世界上各種基本矛盾日益激化。革命和戰爭的因素都在明顯增長。……對於世界霸權的爭奪愈演愈烈,爭奪的戰略重點在歐洲。這樣爭奪下去,勢必導致新的世界大戰。……今天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正是和平經念的最起勁的那個國家。『緩和』的辭藻掩蓋不住戰爭危險日益增長的嚴酷現實。」 福特總統指出:在國際領域中,我們「共同關心的是希望看到世界不被軍事力量或壓力——即我們在聯合聲明中所說的霸權——所統治……當然,在爭取到達我們的目標時,我們各自將根據自己在世界上的不同處境和對各自國家利益的理解來決定自己的政策和做法……美國將既努力減少危險,也努力探索新的和平機會,但我們對此不抱幻想。當前的形勢要求力量、警惕和堅定性。但是,在我們繼續決心反抗任何威脅別人的獨立和幸福的行動的同時,我們也將繼續努力爭取實現一個更為和平的世界。」 儘管會談結束後沒有發表公報,但12月5日,基辛格舉行記者招待會說,會談對美中雙方都有利。因為他們能使「雙方領導人相互理解和懂得能夠採取平行政策的做法。」雖然歐洲和安哥拉是「平行政策」的地區,但很明顯,美國要花時間去解決繼續承認臺灣民族主義政府的基本問題。對美國在南朝鮮保留軍事力量的問題,兩國仍然存在著分歧。擴大兩國間貿易、文化和科學交流的設想將通過正式渠道繼續實現。 福特在評論他在北京的會談時說:「我們也肯定了,我們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共同點……並且根本反對別人以任何形式把霸權強加在亞洲或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我在我們的會談中重申,美國保證致力於在上海公報的基礎上完成美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正常化。……我們的關係正成為國際政治前景的一個持久的特徵。」 1975年12月5日,美國國務院宣佈,作為友誼的表示,中國當局將歸還越南戰爭中被擊斃的兩名美國海軍航空兵的骨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