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五四


  1976年4月28日,《真理報》上發表了一個署名為「I·亞歷山大羅夫」(發表蘇聯政策的重要聲明常常使用的假名)的長篇文章,好象蘇聯政府要同中國政府內的穩健派聯盟,希望主動改善關係。文章把中國政府的反蘇政策歸咎於「毛澤東集團」,並且說:「正如最近北京和其他城市大規模的不安定局面所表明的,中國人民是不會同毛主義一道走的」。文章還呼籲恢復邊界談判。(參見第七章)。

  這種做法沒有引起中國政府的任何反應。與此同時,在1976年4月29日招待當時的新西蘭總理羅伯特·馬爾登的宴會上,華國鋒譴責蘇聯是「野心很大」的「戰爭最危險的策源地」。1976年4月29日,在蘇聯駐北京大使館門前還發生了一起爆炸事件,兩名中國衛兵和一名市民遇難。5月13日,中國官方發言人說,這次爆炸事件是「一個現場遇難的反革命分子的一次破壞活動」。

  §中蘇經濟關係

  (1970年~1976年)

  自1959年(當時蘇聯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兩國的互換貿易等值總數達二百億美元以上,即占中國對外貿易的47%)中蘇關係破裂以來,中蘇貿易逐步下降。文化革命加速了這個過程,1970年,貿易數額下降到四千五百萬美元。不過,從那以後,貿易擴大了:中國的進口需求——特別是資本貨物——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增加了,雖然,中國工業設備的進口來自西方和日本;但是,與蘇聯的商業聯繫,由於這種貿易的易貨方式和直接鐵運的方便而特別吸引中國。

  197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和蘇聯外貿部副部長伊萬·格裡申率領的代表團締結了一項新的貿易支付協定。儘管1971年夏(見上述)兩國關係惡化,然而1971年8月5日和1972年6月13日,還是簽訂了兩項更進一步的貿易和支付協定。在這些協定下,兩國的貿易值計劃從1971年的一億六千七百萬美元增長到1972年的二億八千八百萬美元。

  1974年1月30日,在前一個月簽訂的協定下,提出了一項北京和莫斯科之間的直達航空服務。迄今為止,蘇聯的航空公司在伊爾庫茨克中途停下,只管理這段航線;而中國民航總局只服務北京——伊爾庫茨克這段航線。大家同意,蘇聯公司和中國公司各管理一周的直接飛行,雙方都使用I-lyushin62s標誌。

  1974年7月4日,1975年7月24日,1976年5月21日,兩國分別簽訂了每年的貿易支付協定。已經確定的貿易額1974年為二億美元:1975年為一億五千八百七十萬美元;1976年為二億一千萬美元。貿易方式沒有變化,蘇聯提供機械和設備,中國提供原料和消費品。1976年6月16日,《金融時報》評論道:「現在,貿易的規模把蘇聯列到同聯合王國相等的北京合作者的名冊裡,儘管日本、法國、西德和日益增長的美國遠遠地超過了蘇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