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
三 |
|
◎第二章 分歧的開始 (1956年~1959年) 從1953年斯大林逝世到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尼基塔·赫魯曉夫宣佈否定斯大林的政策期間,中蘇兩國的友誼與合作達到了鼎盛時期。在其後的四年期間,主要由於對外政策方面的分歧,兩國關係開始逐漸疏遠,雖然當時的分歧尚未達到公開化的程度。 §蘇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6年)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舉行的蘇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報告中,赫魯曉夫重申了蘇聯共產黨對不同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國家之間和平共處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寧關於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理論,並且認為,在一些國家通過議會的道路可以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 關於和平共處原則。赫魯曉夫指出:「由於世界舞臺上出現了一些宣佈以不參加集團和聯盟作為外交政策原則的歐洲和亞洲國家,和平力量就大大地增強了」。因此,「在國際舞臺上出現了一個包括歐洲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國家的廣大和平地區。這個地區包括的範圍非常廣闊,居民人口將近15億,占全球人口的多數。」 赫魯曉夫接著說:「在這些無可爭辯的事實的影響下,西方有勢力的人士中間出現了一些頭腦清醒的徵象。在這些人士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向社會主義國家發動一場戰爭,這對於資本主義的命運該是多麼危險的賭博……資本主義國家的著名人士越來越經常地承認,在使用原子武器戰爭中『將沒有勝利者』,……」 關於與美利堅合眾國的關係,他指出:「世界兩個最強大的國家——蘇聯與美國之間建立持久的友好關係,對鞏固世界和平將有重大的意義。如果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能夠成為蘇聯和美國的關係的基礎,那麼這會對全人類有著確實偉大的意義……這些原則——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經濟合作——現在已經得到20多個國家的贊成和支持。……我們希望在為和平和各國人民安全的鬥爭方面,以及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同美國合作。我們提議這樣做,是心懷善意的,並不是口蜜腹劍。……」 在詳述蘇聯對和平共處的態度對,赫魯曉夫指出:「有人認為:蘇聯提出和平共處原則,只是出於策略的考慮、權宜的考慮。但是,人人知道,從蘇維埃政權建立的最初幾年起,我們就以同樣的堅定態度主張和平共處,由此可見,和平共處不是策略措施,而是蘇聯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不用說,在我們共產黨人中間是沒有資本主義信徒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曾經干涉過或者準備干涉那些保存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的內政。……」 「當我們說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體系的競賽中,社會主義體系必將取得勝利的時候,這決不意味著,勝利將通 過社會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內政進行武裝干涉來實現。我們確信共產主義勝利的根據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決定性的優越性。……我們一向認為,而且現在仍然認為:在這個或者那個國家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是該國的人民內部的事情。……和平共處原則日益廣泛地獲得國際上的承認。……而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在目前的形勢下,別的出路是沒有的,只有兩條道路:或者是和平共處, 或者是發動歷史上最具有毀滅性的戰爭。第三條路是沒有的。」 關於防止戰爭的可能性。當談到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不可避免時,赫魯曉夫指出:「有這樣一個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這個原理是在這樣一個時期制定的:對戰爭不感興趣的社會和政治力量弱軟,組織得不好,因而不能迫使帝國主義放棄戰爭。……然而,在目前,情況已經根本改變。國際社會主義陣營出現了,並且已經成為強大的力量,在這個陣營中,和平力量不僅具備了防止侵略的精神手段,而且具備了防止侵略的物質手段。此外,還有一大批擁有數億人口的其他國家正在積極地反對戰爭。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今天成為一支巨大的力量。擁護和平的運動已經產生,並且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因素。」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列寧認為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引起戰爭的經濟基礎也將存在的原理,仍然是有效的。這就說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保持最高度的警惕。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資本主義,代表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利益的反動勢力,今後依然會企圖進行軍事冒險和侵略,並且依然可能企圖發動戰爭。但是,戰爭並不是註定不可避免的,今後,強大的社會力量和政治力量擁有實實在在的手段,不容許帝國主義者發動戰爭,如果他們真的想發動戰爭,那就給侵略者以殲滅性打擊,粉碎他們的冒險計劃。」 關於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赫魯曉夫指出向社會主義過渡可能需要採取若干形式之後,引用了列寧的一句話:「一切民族都將走到社會主義,但是走法並不完全一樣,」他並且說這句話已經被歷史的經驗所進一步證實。他進而說道:「完全可以設想,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將會越來越多樣化。」「而且這些形式的實現,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將要與內戰連系在一起。向社會主義過渡時,鬥爭的激烈程度,使用或不使用暴力,這與其說是取決於無產階級,不如說取決於剝削階級的抵抗程度,取決於剝削階級自己是否使用暴力。」 「在這一點上,」赫魯曉夫繼續指出:「就發生了這樣的問題,是否也有可能通過議會的道路向社會主義過渡。對於最先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俄國布爾什維克來說,這樣的道路是未曾有過的。……但是,從那時起,歷史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因而有可能用新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問題。……同時,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階級已經有了現實的可能,把絕大多數的人民團結在自己的領導下並使基本生產資料轉移到人民手中。……爭取以無產階級、勞動者的群眾革命運動為依據的議會的穩定的多數,就可以為若干資本主義國家和過去的殖民地國家的工人階級,創造實現根本改造社會的條件。當然,在那些資本主義還很強大而且擁有寵大的軍事、警察機構的國家,反動勢力必然要進行頑強的抵抗。在那裡,向社會主義過渡將在尖銳的階級鬥爭、革命鬥爭的條件下進行。」 在二十大的一次秘密會議上,赫魯曉夫作了一個長篇講話。在講話中,他譴責了斯大林依靠酷刑迫使平白無辜的人民招供,並將他們大量地處死;譴責了斯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策略;譴責了1948年斯大林對破壞蘇聯與南斯拉夫關係所負有的責任以及對他的「個人崇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