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中國的聯合國成員國問題

  1950年8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的蘇聯代表建議,中國應當由共產黨政權代替國民黨政權代表中國加入聯合國。這一建議在以後的聯合國會議上被屢次提出,但直到1971年才取得成功。這一時期,儘管中蘇之間有一些分歧,但是,蘇聯始終如一地支持共產黨中國進入聯合國。

  §朝鮮戰爭與蘇聯對中國的軍事援助

  (1950年~1953年)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當年10月,用來對抗北朝鮮人的聯合國軍隊迅速向中國邊境推進,於是,中國軍隊進入朝鮮。朝鮮戰爭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價值(根據美國估計)達200個億的軍事援助,其中包括大約一千架米格—15型飛機以及對東北和中國運輸系統的軍事工業援助。由蘇聯援助的中國的現代化和機械化武裝部隊,一直在朝鮮停留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定、戰爭結束之後。中國人生產出模仿和複製的蘇聯重型大炮和坦克,其後在蘇聯的許可下,又開始生產米格式飛機。

  與此同時,小規模的中國海軍配備上了先由蘇聯提供、後由中國自己製造的潛水艇。蘇聯延長把長春鐵路(滿洲鐵路)①權益移交給中國和對旅順港共同管理的期限(1952年9月)持續一個月的蘇聯領導人和周恩來率領的中國代表團之間的莫斯科會談結束後,蘇聯新聞機構塔斯社於1952年9月15日宣佈:按照1950年的協定,長春鐵路將在年底移交完畢;但是,應中國政府的請求,蘇聯軍隊從旅順港的撤走將延期到日本與中蘇兩國締結和約為止。

  〔①滿洲(Manchnria)是對中國東北的舊稱,滿洲鐵路後來改稱為長春鐵路——譯者注。〕

  §蘇聯增加對中國的經濟援助

  (1953年9月)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格奧爾基·馬林科夫接任了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接任了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職務。蘇聯新政權大大地增加了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同年9月15日所發表的毛澤東給馬林科夫的一封信透露,蘇聯政府「承諾擴大對中國91個新增工業企業和50個正在建造和改建的工業企業提供系統的經濟和技術援助。」

  §旅順港歸還中國和蘇聯進一步增加援助

  (1954年10月)

  1953年至1955年之間,一場爭奪蘇聯最高權力的鬥爭,在馬林科夫與赫魯曉夫之間展開,後者顯然尋找並得到了中國的支持。1954年9月29日,赫魯曉夫率領代表團(包括蘇聯當時的國防部長尼古拉·布爾加寧)抵達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據10月12日所宣佈的消息,當赫魯曉夫訪問結束時,達成了如下協定。

  1.鑒於朝鮮戰爭結束所引起的遠東形勢的變化和日內瓦協定的簽定所帶來的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復,以及中國國防力量的增強,蘇聯軍隊在1955年5月31日前將全部從旅順港撤走,其裝備也將無償地移交給中國。

  2.蘇聯將向中國提供5億2千萬盧布的長期貸款;蘇聯將援助中國增建15個工業企業和對以前協定中規定的141個企業增供設備;中蘇技術專家和科學家聯合委員會一年至少會晤兩次,討論蘇聯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問題。1955年1月1日,蘇聯將把中蘇合營股份公司的全部股份移交給中國,其價值貨物在若干年內才能償還完。

  3.修建連接中蘇兩國的兩條新鐵路:一條是從阿拉木圖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到達蘭州;另一條是從集寧到烏蘭巴托,該鐵路已經與西伯利亞鐵路連接起來。中蘇兩國政府負責修建各自境內的第一條鐵路,蒙古將與蘇聯合作修建第二條鐵路。

  §原子能合作協定

  (1955年5月)

  1955年3月8日,格奧爾基·馬林科夫辭去部長會議主席職務,由尼古拉·布爾加寧接任。尼古拉·布爾加寧在他的第一個正式聲明中說:「中國可以在一切情況下依靠蘇聯。」

  5月1日莫斯科電臺宣佈,蘇聯已經與中國簽訂了關於為和平目的,蘇聯在原子能研究方面援助中國的協定。協定規定:(1)1955年至1956年完成必要的準備工作以及提供實驗原子反應堆的加速器;(2)免費提供安裝這些設備所需的科學技術資料和蘇聯專家;(3)提供數量充足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直到中國不需要進一步援助而且能夠保持自己的原子反應堆為止;(4)在原子核物理方面培訓中國人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