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走過西藏 | 上頁 下頁
一四四


  §第五章 雅魯藏布流經的地方

  ——歷史之旅:走向西藏文明之源,藏南谷地——青朴修行地的修行
  者眾生——拉加里,百神之王——事死如事生:關於守墓的活死人——
  昌果溝上下幾千年 ——贊域制陶人——有關猴子變人的民間傳說——
  嘎薩拉姆的意味——山南文物的保護神——西藏文化史之樹的年輪——

  當我歷時十幾年,粗略地翻閱過西藏這本以自然文化圖景來表現的大書,我明白了我被賦予的使命是以文字形式把這本書譯介給世界。忽然想到了這一點時,正是準備著手描寫位於雅魯藏布江中游一帶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區之際。這一忽發的念頭使我抑制不住地興奮。我將要完成的是以往我所做努力的繼續:從垂直的時間角度講,它是《西行阿裡》歷史文化思路的延伸;從水平空間的角度講,它是《藏北遊歷》所反映的牧業文化的參照對應。冥冥中有誰在為我的腳步引路,早在許多年前,我就已被選中,而這三本書的構架也被設計好了。

  連同這一表現方式也是既定的:西藏面貌與眾不同,對於它的表現也理應與眾不同,這一表現角度和表述方式被規定了沿著某種邊緣進行著,雖然作為文學它艱深了些,作為學術它太不嚴格。不過這樣也好,借用文化和學術的背景使我不至於過分淺陋,借用文學之形則使我隨心所欲——也只有文學被允許胡思亂想和胡言亂語。同時我還被允許站在某個高處,俯瞰高天遠地間的過往眾生如行雲流水。

  在踏勘並撰寫過這片高大陸上的許多局部的自然史、文化史、。地方史和神靈史之後,此刻,當我們駛過雅魯藏布江的曲水大橋沿江東行,在自然地理上我們將進入藏南河谷,在行政地理上就是山南地區了,江邊上的縣份依次為貢嘎、紮囊、乃東、桑日和曲松。這些在藏史中閃耀著光芒的地名都是曾經怎麼樣怎麼樣過了的。沿江東行,與走在藏北高原、田野村莊裡的感覺不同,你仿佛就要進入西藏正史之中:西藏的文明史、民族史、王統史、宗教史。也仿佛將要怎麼樣和怎麼樣了的。

  但這顯然已超出我的興趣和能力所及。我只熱衷於感覺某地而不打算考證某地。例如,在「史」的方面,我感興趣的是,在藏北高原無人區的凍土層上,親手撿起一枚略扁平的黃褐色的船底形細石器;在藏南荒棄了的灘塗沙丘中,親手挖掘出一塊新石器時代的盤狀器和古陶片……僅此而已。

  山南歷來被稱作藏族文化的搖籃,大家都這樣說,似乎已成定論。公認的歷史中,這一地區的雅隆河谷作為吐蕃王朝的前身雅隆部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一段時間。被記載於西藏正史的《西藏王統記》中的藏族起源也發生在這一帶。這則已被典籍、被文學、被藝術所反復表現的起源故事是:創世年代,觀世音化身的神猴與羅刹魔女結合,繁衍出雪域眾生,黑頭紅面人。地點是地區所在地澤當鎮附近的貢布日山,神猴與魔女生活過的山洞已作為朝聖和旅遊之處。山南人也引以為自豪地宣稱此地擁有著西藏地區的四個第一,後來又有人歸納出十個第一:第一塊農田、第一座宮殿,第一代國王,第一部經書,第一座寺院,第一個村莊,第一座莊園……等等。大約還有第一個集市,第一個作坊之類。

  按照學術界約定俗成的定義,文化即人類高於動物屬性的物質和精神的行為;文明則是擺脫了原始狀態的發達社會,最初的文明大致體現為定居、農耕和馴養、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特權階層產生及使用金屬等等。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我們有理由等待著學術界對於藏南作為西藏文明發祥地的界定。

  西藏高原最早呈現的文化曙光似乎沒能投射在這裡。就我所知,西藏西南部和藏北高原迭有舊石器、細石器發現;然而至少在江南岸,沒能發現細石器,只有少量新石器。新石器時代遺址只在江北有所發現。看來雅魯藏布中游地區大概應算是西藏早期文化發展史上的後起之秀。

  幾年來,我沿著這條江溯源而上,或順流而下,從江南到江北,再從江北到江南——這仿佛歷史和人生的進程,左奔右突,反復折騰,直到有一天,去了再不回——我們現在正在接近這一西藏文明之源,不是考察,是瀏覽和欣賞現存的幾千年間以物質形式保存至今的文化遺產。若以宗教發展軌跡作為線索,我們應該首先到達重新復興的青朴的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修行聖地;去往佛、本交融的吐蕃王室後裔的拉加里;再到瓊結的藏王墓地,到江北岸昌果山溝,在正式發掘之先去領略那片沉默了幾千年的新石器的村莊,最後,到達傳說中的西藏人的發源地,貢布日山。

  進行一次壯闊的歷史之旅——當然是隨興之所至,按照時間的脈絡,由近及遠地進行。

  只是不要將這本書作為信史來讀,不要作為田野考察報告來讀。

  青朴修行地坐落在雅魯藏布江北岸,桑耶寺背後的大山裡。我兩次去過,這一次是連同我們的豐田越野吉普車一道乘坐轟轟響的汽輪渡過的,有現代感覺。在江北岸還要沿山行駛,再穿過沙化嚴重、時常沙暴成災的江畔灘地,一個多小時後,拐進青樸山谷,沿山路上行,到半山腰,再無路可走了。近年間當地人能把通車的路義務地修到這裡,已很不容易。就卸車,安營紮寨。

  青樸之「青」,為吐蕃一位舊臣的族名,「樸」是山谷。看來佛教傳入之前是青氏屬地。相鄰的雅魯藏布江北岸沿線山谷全都裸露著蒼灰的岩體。唯有青朴灌叢深深。滿山遍野的荊柴夏季青蔥。秋季經霜雪泛紅。兩次來青樸都是秋,上一次正姹紫嫣紅,這一次顏色乾枯黯淡了些,因為秋已經很深了。凡寺廟和修行聖地必然選擇風景優美的地方,因成為聖地而使生態得以良好的保護也造成了良性循環。在青朴修行的僧尼們自覺遵守此地不成文的山規:不得污染水源,不得傷害動物,不得就近砍柴,尤其嚴禁砍斫青枝。山下桑耶一帶的俗人百姓也自覺遵守這一山規,所以青樸將永久性地依照時令或青翠或紅豔。

  太陽偏西時我們把車卸下,山南地區文管會的強巴次仁帶領我們上山。為使我們能夠俯瞰夕陽下的青樸風光,他浪漫地提議,率領我們走山谷東側一條只有砍柴人才走的時隱時現的小路上山。

  這真是一條荊莽之路。不僅陡險,枝條糾纏也擋住去路,而且幾枝條必有刺,頭髮上、毛衣上都掛滿了刺刺葉葉。在海拔四千米處走這樣的山路還是很累的,但在這個季節、這個時辰、置身於這樣的情景中,內心一片歡喜,且單純。那時我想,我已成為植物人了,即使有狗熊出現也不怕,愚蠢的狗熊一定以為我是一株植物。那時夕陽將沉,正溫煦明麗,款款地照耀著紅如血光的灌叢。駐足於這面山坡正像強巴次仁為我們設計的那樣,可以張望青樸全貌。從山巔到谷底,林深不見人跡,唯見蓬蓬簇簇的晚炊繚繞。那是修行者們的人間煙火。

  從這一山頭到另一山頭的縱橫交錯的經幡在晚風中翻飛,幾座寺字經堂,幾尊白色佛塔,在大山懷抱裡兀自靜立。就想到那些賭了一生來修行的人,所為何來?還不就是為了感悟與超越麼。而每當我全身心地投入,專心致志,竭思殫慮,身體力行,那麼,無論在壯麗自然中,在心潮澎湃時,或心境和美時,每當此時,便就是高峰體驗,瞬間超越,就已滿足。佛者何物?圓滿覺者。佛非神只,現代佛教徒為此所歸納的定義是: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終生只體驗過貧困和苦難的人,終生無所作為的人,難以成佛。

  我今生肯定也難成佛,因為個體充滿了生命的激情,充滿了熱愛和感動,渴望功名,俗念熾烈,僅止滿足于在瞬間超越時短暫地感覺一下佛界。如此而已,而已。瞬間之後則長長久久地複歸凡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