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走過西藏 | 上頁 下頁
一一一


  在這個節奏加快、用過就扔、一切速朽如過眼雲煙的當代文明世界面前,它是否隱約顯示著大自然千古不易之規,天理人道,一種名叫「永恆」的東西。

  這幅一犬二馬的情景境界,是否我一向苦索的理想中的阿裡——西藏——中國——東方精神的象徵之物呢!

  不能想像有比這更完美的小結了,我還有機會把車鋼的故事寫進修改稿裡,。隨即感到了一重的功德圓滿;阿裡之旅的結束,也為我「走遍西藏」這一夙願的實現劃上了完美的句點,這使我感到了雙重的功德圓滿。同時,由於久已感應過的神秘昭示,繼寫過四十萬平方公里的那曲之後,仍沿用《藏北遊歷》的體例完成了與之緊鄰的三十萬平方公里的阿裡:結構成姐妹篇的形式,不僅因為這兩地的大部同屬羌塘,非地理因素的關聯也千頭萬緒。由此,兌現了我對這一地區的承諾,我感到了三重的功德圓滿。

  接蔔來的,似乎應當是從阿裡返回全藏:且讓我以自己的方式講說西藏的自然和文化。由於走遍了西藏從而擁有了這一發言資格——

  直到一九九〇年夏季的此前十幾年間,一百二十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西藏自治區所轄七個行政地市(山南、林芝、昌都、那曲、日喀則、阿裡、拉薩)總算被我普遍地走過。固然還有一些縣份和地段想去但暫時無緣一去,例如,前往南方秘境墨脫的艱險備至的多雄拉山就未及徒步翻越。即便如此,西藏地理概念已然立體地顯現於腦際,少有不明確之處。因此,當我需要介紹西藏概況的時候,完全不必照本宣科:臨時翻閱有關西藏的自然、地理、文化等書籍資料;當需要重點介紹某一地區的某些方面時,自然就具備了西藏這一大背景並具備了至少全藏範圍內的比較眼光。確切而優越地說,我所能談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視過,已被自己的雙腳觸及過,已被自己的心靈感知過了。

  青藏高原因其海拔高、面積大、年代新而被稱之為「世界第一高原」。它實際包括四川、甘肅、青海、雲南等省份隆起的邊緣,那裡也生活著吃青稞糌粑、役使犛牛的藏族。但它的主體部位是西藏自治區。概括西藏大地的特點很難以一概全,因為它內部差異很大。就自然地理而論,最簡單的區域劃分為高原本體和邊緣地帶兩大部分,這是生態學家的方式,為了研究的方便。他們的所謂本體,即指高原之所以高原的地勢高兀卻還平緩的高原夷平面;邊緣則指因河流切割而破碎不堪的藏東藏南一線。

  拿植物、生態等自然科學家的眼光看取這一帶,這破碎殘傷的高原邊緣溝壑皺褶簡直就是黃金地帶:因其山高穀深、地勢複雜,歷經地質史上重大變故而成為眾多生物的避難所,並成為多種植物的分化中心,珍藏著罕見的植物王國的稀世珍寶;又因喜馬拉雅諸峰垂直高度可觀,一面山坡足可囊括盡北半球七個氣候帶的所有植被景觀,又是理想的垂直帶譜。生態學家們稱這一線為「活躍的邊緣地帶」。拿同樣的眼光看取碩大的高原本體,後者的確是過於不活躍了。

  對高原的兩分法未免籠統,我更傾向于現今流行的劃分方法,即依西藏各地不同的自然環境及生產方式所作經濟地理劃分:藏北高寒牧場,藏南宜農谷地,藏東高山峽谷,西部乾旱高原,喜馬拉雅山地等五大自然經濟板塊。這種實屬客觀的劃分恰好與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社會人文地理狀況相吻合:

  藏北羌塘(含青海部分藏區)為牧區;山南、拉薩、日喀則等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古稱衛藏地區,是支撐藏族文化基礎的農業地區;東部多康(含川西、昌都及甘南等地)半農半牧;西部阿裡,亦農亦牧;另有一個差不多入另冊的貢布地區(今林芝專區),是多山林的喜馬拉雅地區。按其方位,自然與人文相吻合的地理分佈差不多均勻地佔據著青藏高原的東西南北中。由智性的眼光看取的西藏,正是這五大自然與文化板塊的有機拼合。

  這種自然與文化的吻合是一種必然,正充分顯示出生存環境對於生存風格的決定性影響。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間的調適物。在這方面,我堅守著地理決定論,老調重彈。

  順理成章地,文化也就構成了地理環境發展的最後環境。各大自然文化板塊的三維空間展現開來——

  縱貫青藏高原的巨大山脈在東部邊緣處一個大回環,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脈橫斷藏東,崔鬼大山之間是深邃的三江峽谷。在昌都一帶,著名的三大江與著名的三大山相間並列蔚為奇觀。從西至東依次為舒伯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芒康山、金沙江。獷放劇烈的地貌造就了豪放剽悍的康巴性格——川西、昌都、雲南一帶的藏人稱康巴,康地人——康巴脈管中湧流著大江大河般桀驁不馴的血。這個善經商的人群足跡遍及全藏,漢地,及國外。藏地人在享受著康巴人帶來的利益的同時,不免又向他們投以警覺的目光,因為康巴漢子們容易惹是生非。由其性格生髮,金沙江畔林立的狹長布條的經幡風馬構成的巨幅軟雕塑氣勢宏大;丁青縣境內數以億萬計的石塊壘成的矩形瑪尼堆作為大地藝術震撼人心。

  海拔高達五千米,面積廣為六十萬平方公里的藏北高原,荒漠、半荒漠的礫石戈壁奢侈地佔據著此地,草場貧瘠,嚴寒凜冽,寬而有力的西風帶一年有半地統轄藏北,旱、蟲、雹、雪等自然災害頻繁。藏北牧民勉力于生存之爭,沉默厚道,在殷切的神山崇拜和格薩爾英雄傳唱中獲取精神的慰安與平衡。

  衛藏一江兩河中部流域氣候宜人,富庶殷實,城鎮鄉村比較密集,寺院僧眾也很集中。自吐蕃時代以來的數千年間便成為西藏政治、宗教、經濟、文化中心,幕啟幕落,歷史在此上演了多少王朝更迭、繁盛衰滅的活劇。此地為藏區的文明禮儀之邦,語言中敬語頗多,習俗嚴整規範,尊卑貴賤有序。套用由一位德國哲學家最初提出,由一位美國人類學家引申的術語,衛藏地區的文化模式體現的是那種「日神精神」。

  而東南方久被視為異端、編入另冊的貢布地區,是藏族、門巴族、珞巴族、亻登人聚居區。生存于喜馬拉雅山脈叢林中的各個民族,其文化傳統各成體系,形成了與藏地迥然不同的文化群落。正統的西藏人一向把這一地區看作佛法不到的蠻荒之地。珞巴人本教信仰不改,自稱為本教的繼承者。林芝現存本教始祖敦巴辛繞手植的巨柏及講經台遺址;其境內聳立著全西藏最大的本教神山「本日」山——我曾遙遠地矚望過它,其山腰幾株巨大松樹是樹葬之處;活躍的巫師們操刀殺雞,拿雞肝紋路辨吉凶。相傳當年湯東傑布去貢布一帶傳播佛教居然被驅逐:他規勸珞巴人不要吃老鼠,珞巴人偏要在他面前把老鼠吃得吱吱叫;不讓吃青(木岡)子,就越發大把大把地咬得咯嘣響。拉薩人搖頭歎氣,認為朽木不可雕也,歷來就作為了流放之地。其實此地受惠於印度洋溫暖濕潤的季風,年年歲歲山青水秀,氣候可人;春夏之際杜鵑怒放,山桃花紅;秋季則果實累累,金黃燦爛。有座名為巴松的湖(又名措高湖),鑲嵌于青山綠林間,風光不讓萊蒙湖(又名日內瓦湖),貢布地區成為西藏最美的風景區。

  至於上部阿裡,則是本書探討的重點。

  總而言之,簡而言之,西藏境內自然與人文景觀差異巨大,別如天壤,從內涵到外觀差不多都是大跨度的拼合。幸虧有著共同的語言、心理和宗教信仰,不然——援引作為康巴人的格勒的話說,不然的話,多康跟衛藏還有什麼關係呢?

  西藏人有一句概括各地特點的老話說,安多的馬,康巴的人,衛藏的宗教。至於上方的阿裡有些什麼,沒有說。從這裡也可看出阿裡之於西藏腹地,時空及文化距離的遙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