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走過西藏 | 上頁 下頁 |
六六 |
|
在八月初這個盛夏最美好的季節裡,我這樣來過了我所思慕已久的地方。當我站在古格王宮遺址的最高處,遙望象泉河對岸列隊遠去的壯士兵馬桶般的士林山族,俯瞰山後垂直而下的深谷中,依稀可見的水渠農田、小片綠洲,陽光下灰白乾涸的色調中,獨見山前兩株喬木挺拔黑綠。此時山風由弱漸強,我感到了氣流的速度和力量,一種不尋常的感覺襲來—— 歷史的煙霞彌漫於前 世紀風撲面 這是我五年前所寫《百年雪災·風雪之旅》中的一句,那時我從未來過阿裡,那時僅憑著想像和激情—— 轉過岡仁談欽神山 浴過瑪旁雍措聖水 已成為聖者 我們能夠卻無意使古格王朝死灰復燃 五年後的今天我身臨其境,面對鋪天蓋地的歷史,感到了興奮與惶惑,同時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但又豪邁。我們能夠使之復活的,不是當年帝王將相、王族臣民。我所希冀修復並展現於世的,是七百年間古格時代的社會生活及文化形態。包括氣候地理,人口市容,民情風貌,生產方式,對外交流,它的重要人物,思想潛流,它的黃金時代,它的悲壯衰亡……總之恢復一個文化古格。 不僅如此,我還希望借助古格這一跳板,跨過一個長達百餘年的歷史斷代,上溯象雄,修復古往今來一條明晰的史實、精神之線,包括澄清象雄的疆域範圍、宗教淵源、文化聯繫、文明程度。它地處亞洲腹地,在亞洲文化中的地位,對於亞洲文化的影響;它鼎盛到何種模樣,以什麼為標誌;它對於人類有何貢獻,它的餘澤在藏文化中的光芒,它對於今人的意義何在。 修復這條史實與精神之線並非我力所能及,可能也並非一群人、一代人所能及。但這無關宏旨。人類並非在尋出所有答案後才有所進步。我也並不遺憾古代阿裡留下的物質文化如各種古建築遺址太少。相反地,它們本可以在自然和人為的作用下了無蹤影。紮達,你盡可在晴空白日下,若無其事地靜臥于土林之中,就好像不曾輝煌,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但是我已領略過,已感受過。紮達,你這象雄、古格兩朝之都,你這卵石與粘土的殘破建築,歷經千年季風襲擾,沉默無語,含而不露,是否等待著某個心智來發掘你。 是領略和感受,不是考察和研究。我以自己一貫的採訪方式,準確地找出當地的智者。口碑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出自某種有益於人類自身的命定的慣性本能,以作為對學者歷史的對應和補充。 但是仍然不見象雄,不聞象雄。在人們的記憶中難以綜合成一個完整形象,它若有若無。人們只說,土林從海中升起,形成陸地,便出現了挖窯洞以棲身的人(格勒博士設想,象雄文化的標誌,不是都市,不是巨石,正是土質洞穴)。人們已普遍得知在日土、普蘭等地發現的石器、骨器屬七千年前,那麼,使用這些石器、骨器的人應該是象雄的先民吧。 幸好,前不久紮呷從北京寄來了藏文新譯資料,從中得知早在公元二、三世紀時,紮達、普蘭即象雄國中心轄區。那時,象雄國由裡、中、外象雄三部分組成。據著名本教①學者朵桑坦貝見參所著《世界地理概況》記載:「裡象雄應該是岡底斯山西面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拉達克和巴拉一帶。在這兒的甲巴聶查城的遺墟中有座山,山上密尊的形象自然形成。木裡山拉在此建卻巴城,並在該城修法靈驗,將一塊仿佛人體大小的巨石定在空中,不讓它落地。後來人們用土石方壘了三個基座,把這塊巨石托在半空中。在這塊土地上有大小三十二個部族,如今已被外族佔領(似指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爭議的領土克什米爾)。中象雄在岡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裡有詹巴南誇的修煉地穹隆銀城,這還是象雄國的都城。 這片土地曾經為象雄十八國王統治。本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賢熾棲巴梅就誕生在這裡。這裡還有本教後弘期的著名大師西繞堅參和其他賢哲們修煉的岩洞。因為這塊土地東南和蕃接壤,有時也受蕃的管轄。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為中心的一塊土地,也叫孫巴精雪。包括三十九個部族、北嘉二十五族。(現屬、安多上部地區,絕大部分信仰本教。有穹保桑欽、巴爾倉寺等寺宇和修煉的岩洞。」從上述記載來看,以穹隆銀城為中心的中象雄,就是今天的岡底斯山一帶的普蘭、紮達等地區。象雄國在此中心地域築有四大城堡,它們是穹隆銀城堡、普蘭猛虎城堡。門香老鼠城堡、麻邦波磨城堡。一直統治到公元六世紀末。 到公元七世紀初,被吐蕃國統治。在《世界地理概況》一書中論述的「這塊土地東面和蕃接壤,有時也受蕃的管轄」,應是從公元七世紀初,贊普朗日倫贊的兒子松贊干布繼任贊普開始。因為,當時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干布在韋氏、娘氏集團的協助下,起事於雅礱河谷,展開了統一全藏的宏偉大業,先後兼併了蘇毗、羊同請王國,建立了統一繁榮強大的吐蕃王朝,自此,象雄(羊同)王國也歸屬於吐蕃的管轄…… …… 以上引文中的史料出自宗教學者之手,藏族史籍之風格可略見一斑。考古學家們據此查考恐難證實一個古國的歷史疆域,我所見到的凡有關象雄的史料與此風格類同。 由此越發強化了我的一個感覺:象雄時代是阿裡的先期文明,藏族文化的曙光;古格時代則是阿裡的中興文明,其時已日上中天,輝耀全藏。我來阿裡的初衷——如果不算是心高妄想的話——正是想要回溯並感應這枚昨天的太陽,想要親臨一走象雄十八王。本教高僧、古國臣民生息之處,去遙想古人生存風貌;有可能的話,復原這兩個黃金時代的社會生活形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