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走過西藏 | 上頁 下頁 |
一一 |
|
藏北還有幾處小拉薩,一在申紮,一在文部,還有一個在別的什麼地方,那裡的人們至今還扼腕歎息:……不然的話,我們這兒就是拉薩啦! 唉,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金山羊捉弄了古人又捉弄今人。據我推測,大約當年籌建拉薩前,曾醞釀過若干方案,最終敲定了現今拉薩所在地臥瑪塘。由此大約可以佐證千餘年前藏北文明南遷的事實。但按藏族正史講,現今拉薩是南方的後起之秀雅隆部落——吐蕃王朝勢力北漸的成果。拉薩,是藏語「神地」、「聖地」字音。 告別了大、小象山、巴布山、銅狗、鐵狗山,告別了許如那木塘,前方就是著名的西藏第二大湖,「威光映照的魔鬼湖」——色林措。色林措是地圖上標的湖名,因其湖所在地名為奇林,當地人習慣稱它為「奇林湖」。 在強瑪的冬季草場上行駛,黃枯的草野鋪展天際,單調的色彩令人昏昏欲睡。忽然間,世界改變了模樣,振作並且似乎歡騰起來了——右前方遠遠的地平線以上,燦然展開一條寬寬的藍綠色的帶子。蔚藍的天空相形失色,變成了灰白調子。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山環水繞,風姿綽約,真是一千種柔情,一萬種姣好。 奇林湖是個湖泊之國。它周圍據說有二十二個衛星湖,如同美麗的翡翠項鍊繚繞。這個湖泊群,在幾十上百萬年前還曾是一整座湖,湖面曾闊達一萬平方公里。後來慢慢零落成今天這番模樣,有個錯鄂湖鳥島,近兩年才被科學工作者公諸于世,引起轟動。這座高海拔的鳥島上棲息著斑頭雁、棕頭鷗等高原候鳥數十萬隻。 高貴而美麗的奇林湖被稱作「妖魔之湖」,湖畔既無瑪尼堆,也不見經幡,這似乎有些不公正。申紮縣的百姓們對此有三種說法。一是說奇林湖冬季結冰時,常有人、畜從湖面經過。一次湖面冰破裂,四十戶人家落水,因此坑害人的湖被稱作「堆措」(鬼湖);二是說拉薩附近山上有個色林魔,為害甚烈。大師蓮花生決心為民除害。在蓮花生的追逼下,色林魔躲進了奇林湖。於是奇林湖便成為色林鬼湖。此說法顯然在喇嘛教興起之後。較為可信的說法則與堆阿窮有關。堆阿窮生前住在果熱山上,環山的四座湖供他飲用仍嫌不夠,便常來奇林湖飲水解渴。當格薩爾最後結束堆阿窮性命前,堆阿窮只提了一個要求。他說,我生來喝水有海量,死後就把我的腦袋放進奇林湖繼續喝水吧。這次格薩爾守了信用,所以奇林湖水永遠不滿。儘管有小湖群與之相連,有永珠河、申紮河、紮魯藏布等七條大河流入,是因堆阿窮的頭無時無刻不在喝水。當地有知識的人們則說奇林湖有暗河通往印度洋。另外,由於堆阿窮臨死前曾詛咒說,奇林湖水只能由我一人獨享,人與畜飲之必死。所以人畜從不喝這湖水——奇林湖是微鹹水湖。 「除了好看,」當地一位幹部說,「真是一無所用。」 與奇林湖相連的還有一個淡水湖紮林湖。聽申紮縣領導布才講,前幾年發生地震時,我國曾買下美國人造衛星所拍圖像,經分析研究,意外地發現紮林湖並非古湖而是晚近時期地震的產物。這結論與該湖生成的本地民間傳說不謀而合;申紮部落裡住著父子兩個,父親叫木堆龍阿(盲智者木堆),兒子叫巴拉比吾(愚蠢者)。他家門前有口井。每次打完了水,木堆龍阿都用藏式氆氌手帕蓋上井口。有一回巴拉比吾打過水忘了蓋,井水溢出。木堆龍阿問:「怎麼水聲這麼大呀?」巴拉比吾說:「是忘了蓋井。」木堆龍阿焦急地問:「蓮花生大師來了嗎?」兒子看了看:「天邊飛來一隻黃羊。」 蓮花生化身黃羊飛臨,他一連蓋了一百一十三座佛塔才鎮住了井水,申紮一帶總算沒被淹沒。井水氾濫成紮林湖。紮林湖是藏北絕少見的淡水湖,有可能真是後起之秀,說不定在它誕生時人類已有記憶了。 但是此地傳說也像噴發的井水一樣過於氾濫了。你若打聽一個山名或湖名,被問者立即又搭配上一個傳說,即使對於剛剛發生的事,人們也多憑想像講話,真是感情用事。那些古代的、當代的神話劈頭蓋臉而來,令人應接不暇。結果使你都懷疑自己是否真實存在,是否傳說。一些老幹部誠懇地向我介紹,三年前中法地質隊曾在奇林湖考察過,證實湖中有比房子還大的魚。我拿此事去請教布才,馬上被否決了。布才最有發言權,因為那年作為陪同和嚮導,他始終和地質隊在一起。中法地質隊從沒說過湖裡有大魚。但同時,布才又透露了一個新情況:在他陪同地質隊泛舟湖心時,發現湖面絕不是水平的,而是凹陷如盆。四周的山也驟然矮了許多——視線被高高的水面所阻。 稍稍深入一下藏北,便會強烈地感到這裡並存著的兩個世界:現實的物質世界和非現實、超現實的精神世界。在後一世界裡,至今仍活躍著豐富得不亞於人間的種群、神鬼、半神半人、半魔半人、水底生物……也爭鬥也殺戮,也愛情也生育,高尚的、卑微的、冷漠的、哀怨的……總之凡人間所可能有的全部情緒。這類傳說的存在就如奇林湖的存在意義是一致的,是一種充實,一種美化,一種寄託。設想,要是沒有奇林湖,這廣袤的草原多單調;而沒有了神話之光的照耀,遊牧生活將黯淡許多。至少,人們會倍感孤獨。 若是在春夏之交來西部草原,沿途常能碰見一撥又一撥馱鹽隊疲憊的行旅。藏北牧區日常生活中,最逸出常軌的要算馱鹽這項勞作以及專用的馱鹽用語了。馱鹽全過程的精神狀態始終行進在非現實的另一空間。那一世界籠罩著濃重的神秘氛圍。每一次路遇都重複加深了這個印象。班戈、申紮縣城裡中年以上的藏族幹部大多參加過馱運隊,他們向我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有關細節。朋友加央十七歲時也加入了這支長征隊列,那時正是公社化時代,全公社派遣了二十名漢子,趕上七百隻犛牛,攜帶八頂帳篷,浩浩蕩蕩,前往贊宗鹽湖馱鹽,往返時間長達兩個月。加央已經把他的這段非凡經歷寫進他的大組詩裡了,最艱苦的歷程成了最詩意的體驗。 「一點兒都不覺得苦,可好玩兒呢!野營、野餐,每天都在趕路,每天都有新風景,還可以打獵……」 加央津津有味地回憶著,眼睛裡充滿了神往。 藏族人身處嚴酷的生存環境裡而不知其苦。其實馱運路的苦難讓外人看來真是無以復加。 雙湖一帶無人區是鹽湖世界,從春季開始,遠遠近近的牧民們趕著馱牛或馱羊,跋涉數百里上千里,去那個高寒地帶的贊加、雅根、巧熱、空空帕擦等鹽湖馱鹽。馱鹽供自家生活所需僅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要待到秋冬之際馱往農區進行鹽糧交換。長達數月的艱苦跋涉使馱牛們形容惟淬,毛髮毫無光彩,緩緩蠕動在漫無盡頭的馱運路上。途中宿營的馱運者們,在牛毛帳篷裡支起三石灶,牛糞火燃起來了,火舌舔炙著一張張黧黑的面孔。沉重的鹽袋從牛背上卸下,均勻擺放在帳篷前的開闊地上。馱鹽歌低低地、若斷若續地響起,一種蒼涼意味升騰彌漫開來。 同部落的人們結伴而行,為了相互照應,舊時代裡更為了防禦匪患,每一撥至少四人以上,每人平均照看三十五頭左右的犛牛。若按每頭馱百斤計,馱鹽行程中每天需上下裝卸二萬八千斤。馱鹽隊中還有一位德高望重者作首領,帳篷內設有首領專座。還有一人出發之前專司念經,燒起小小的糌粑坨坨作桑煙,金剛材和銅鈸也小小的。由於馱畜邊吃邊走,每天趕路不過十幾二十公里。走完全程少則一月,多則兩三月。馱畜們因不堪饑渴勞累,沿途倒斃的很多,馱羊尤甚。我曾路遇一群八百多隻馱鹽的羊子。每只羊脊背兩邊各搭一個袖珍家織牛毛花條紋口袋,負重在十至十五斤之間。看見汽車飛馳而來,馱羊們小跑起來,一時間群羊滾滾,頭角躦動,八百隻馱羊的隊列很壯觀,又不能不叫人愛憐。讓孱弱的羊子作馱畜,本來就有些殘忍,由於它們為數眾多,馱鹽人無法像對待馱牛那樣每天卸下鹽袋,長達數十天的行旅,馱羊們必須晝夜負重。背上的毛已經磨禿,皮肉早已潰爛,就是當時宰殺了,背部的肉也又酸又臭,根本不能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