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共往事鉤沉·千秋功過 | 上頁 下頁
三六


  §「民族形式問題」的論爭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提出了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問題,要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同民族形式結合起來。這個指示使延安和重慶文化思想界開展了關於「民族形式問題」的熱烈討論。

  在重慶文化界討論中,提出了「舊形式的利用」問題,即「舊瓶裝新酒」,利用舊形式來表現抗日革命新內容。

  當時,向林冰就此提出了一個論點,說「民間文藝形式」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認為「五四」時興起的各種革命的新文藝只是「移植形式」,是從外國來的,不是民族的形式。向林冰的意見實際上全盤否定了因為受了外來進步文化影響而產生的五四新文化傳統。

  重慶文藝界的許多人不同意向林冰把「民間形式」說成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但他們肯定民間文藝形式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

  胡風不同意向林冰的觀點,也不贊同和向林冰不一致的一些人的意見。1940年10月至12月,他寫了題為《論民族形式問題》的長篇論文。

  胡風特別強調外來文藝對五四文學革命的影響,並堅決捍衛這種新文藝的傳統。五四新文藝接受了世界民主主義的、民族主義的和無產階級的文藝思想、方法和形式的影響。

  胡風強調外來文藝形式的意義,強調五四文學革命的傳統,都是正確的,但他的意見中也有一些偏頗。

  在這次討論中,胡風不僅是向林冰等人的「論敵」,而且與周揚、郭沫若、艾思奇等文化界名人公開對壘。

  他的正確觀點沒得到應有的肯定,反因理論上的偏頗之處,被認為是否定無產階級思想對五四文學革命的領導,是反對毛澤東關於民族形式的理論,是對祖國文化傳統採取虛無主義態度,從而受到了長期的不公正的批判。

  1941年「皖南事變」後,為避開國民黨的迫害,中共中央南方局把在重慶、桂林的大批進步人士轉移到香港。同年底,香港淪陷。1942年3月,胡風又回到桂林,組織了南天出版社,出版了《七月詩叢》和《七月文叢》等文藝書刊。1943年3月,胡風又回到重慶。讀到了包括毛澤東《講話》在內的《整風文獻》,使他受到鼓舞,同時對《講話》中的某些觀點也有自己的理解。

  文藝界的某些領導者根據《講話》精神認為,當前主要應反對「非政治傾向」,首先要解決文藝是為什麼人、為哪個階級的問題。

  胡風則從國統區進步文藝界的實際狀況及文藝創作本身的規律出發,認為當前應反對的主要傾向是「主觀教條主義」、「公式主義」和「客觀主義」,要求作家「戰鬥意志的燃燒和情緒的飽滿」。

  1945年1月,胡風主編出版的《希望》雜誌創刊號,發表了舒蕪的長篇哲學論文《論主觀》。該文從宇宙本性、人類歷史、論證了「主觀」的意義和作用。

  胡風在《編後記》中高度評價這篇文章。

  §胡風沒有接受批評,而且表示反感

  《希望》第2期,又發表了舒蕪的另一篇長篇論文《論中庸》。據胡風在《編後記》中說,本文是作者對《論主觀》的補充,其中心論點是個性解放。

  人們把舒蕪的文章同延安整風及《講話》精神聯繫起來。

  整風主要反對主觀主義;《講話》強調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要求作家深入社會生活。而胡風主編的《希望》卻宣傳主觀精神的重要性,宣揚「個性解放」,這豈不是從思想根源上論證他所強國的「主觀戰鬥精神」?

  《希望》第1期出版不久,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的負責文藝工作的同志召開了小型座談會,批評胡風及《希望》的思想傾向。胡風沒有接受批評,而且表示反感。

  1948年,一批共產黨員在香港創辦《大眾文藝叢刊》,相繼發表了邵荃麟的《論主觀問題》、喬冠華的《文藝創作與主觀》、胡繩的《評路翎的短篇小說》和《魯迅思想發展的道路》、林默涵的《個性解放與集體主義》等文,點名批評胡風。

  胡風沒有被這些批評所說服,也沒有馬上反駁。

  1948年9月胡風寫了《論現實主義的路》小冊子,作為對批評者們的總答覆。

  在這本小冊子裡,胡風從實際出發,歷史地、正面地論述文藝創作的現實主義原則,深入批判了「主觀公式主義」和「客觀主義」。

  他從中國知識分子的實際狀況出發,認為「知識分子有不少是從貧困的處境裡面苦鬥出來的,他們在生活上和勞苦人民原就有過或有著某種聯繫」;「知識分子有不少是在反叛舊的社會出身,被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鬥爭和社會鬥爭所教育出來的,他們和先進的人民原本有過或有著各種狀態的結合」;他們大多數是「勞動力出賣者」,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是傳播先進思想的橋樑;胡風關於知識分子的這些精闢見解,被認為是做了「知識分子的辯護人」,拒絕學習馬列主義,反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實際上,在這篇小冊子中,胡風也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缺陷,以及知識分子作家思想改造和人民相結合的問題。

  這場論戰的對方是邵荃麟、林默涵、胡繩、喬冠華等人。

  胡風說他「在著手之前,頗有躊躇,有過顧慮」。並一再聲明,這些人都是他「所尊敬的友人」,希望這些討論是「對事不對人」請予諒解。

  1949年7月2日,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茅盾在大會上宣讀了題為《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的報告,報告的第三部分談到了關於文藝中的「主觀」問題,「主觀」問題是作家的立場問題,是作家怎樣徹底放棄小資產階級立場,而在思想與生活中真正的與人民大眾相結合的問題,直截了當地對胡風所持的文藝觀點進行了反駁,成了後來批判胡風文藝思想的一個基調。

  §形勢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胡風創作了大量謳歌黨和人民的新詩。但是,胡風的作品要公開發表越來越困難。

  1951年9月24日至11月,中央宣傳部召開了文藝工作會議,決定在文藝幹部中進行整風,澄清文藝界的各種錯誤思想,這次批判資產階級思想的文藝整風運動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並在文藝界確立毛澤東思想的絕對領導。

  1952年3月,在整風運動領導機構出版的「內部通訊」中,發表了批評路翎在整風中公開宣傳胡風文藝理論的通訊。

  同時,《文藝報》向部分讀者分發了《胡風文藝思想研究資料》小冊子,要求讀者發表意見。不久嚴厲批評胡風文藝思想的讀者來信寄到編輯部。一場對胡風文藝思想的公開批判開始了。

  1952年5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繼續為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方向而奮鬥》的社論,指出:當前文藝界的問題,「首先,也是主要的,是資產階級思想對革命文藝的侵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