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共往事鉤沉·誰主沉浮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中共中央接到共產國際的「十月來信」後,很重視,馬上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經過5天討論,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最近國際來信的決議》,即「十一月補充決議」,完全接受共產國際的批評。但是,中央對王明等知道共產國際十月來信的內容,不向中央報告,反而採取向中央發難的作法,進行了批評。 政治局的擴大會議上也討論了王明、博古的兩封信,認為王明、博古與李立三的立場基本一致,分歧很小。王、博要求將他們和立三的爭論公佈於眾,是從個人成見出發,和國際來信的意思無相同之處。因此,會議否決了王、博等人在黨內挑起爭論的要求。 12月1日,周恩來在中央機關工作人員會上對王明、博古等不服從組織分配,違反組織原則,在黨內犯自由主義的行為進行了嚴厲批評。 王明倚仗共產國際的支持,對瞿秋白、周恩來和中央的批評,一點不放在心上。他繼續揮動反六屆三中全會的大旗。 12月14日,他在《實話》上發表了題為《立三路線與戰後資本主義第三時期》的文章,再次攻擊三中全會。在王明、博古的呐喊下,何孟雄、李求實等江蘇省委的幹部,羅章龍、徐錫根等全總及上海工聯的幹部和工人,都捲入了反三中全會的浪潮裡,使中共中央的領導聲威急劇下降。 這時,王明又向中共中央送了《兩條路線》的意見書。即《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化而鬥爭》的小冊子。小冊子是王明在11月突擊寫成的。內容主要認為「立三路線」是「一貫右傾機會主義理論與實際」、「托陳取消派從『左方』來取消革命,李立三同志從右方來取消革命」。李立三的路線本來使「八七」會議開始的「左」傾冒險主義達到頂峰,而王明卻認為「立三路線」右傾。 在王明、博古、何孟雄、羅章龍等大力攻擊六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共中央面對共產國際的壓力及王明等人的反對聲浪,只得接受王明等人的意見。並在12月11日,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召集中央緊急會議的決議》,決定將《決議》及共產國際十月來信等四個文件下發全黨。然而王明等人仍然不依不饒,要求召開緊急會議,說要「從根本上解決政治上組織上諸問題」。 §米夫硬拉王明上臺 就在三中全會風波趨於平和之時,米夫於1930年12月10日左右從德國秘密來到中國,其身分是共產國際代表,來指導中共的工作。 早在中共「六大」上共產國際就已經宣佈決定,不再向中國派駐代表,這次破例,和共產國際與米夫本人支持王明上臺有關,米夫抵達上海之後,便著手做四件事,使王明躍入政治局,實掌了中共中央領導權,為「王明路線」的形成和推行做好了組織準備。 第一件,單獨召見王明,聽取彙報。在認真聽取王明等人彙報情況,詳細徵詢他們對解決中共黨內問題的意見後,他對王明等人面授機宜,認為,通過緊急會議,並沒有充分把握使王明等佔據中央領導地位。因為王明等人在黨內很孤立,而何孟雄等人是長期做實際工作的。召開緊急會議,很難控制多數,多數與會者不會贊成王明等人。因此,米夫決定召集六屆四中全會,認為這較有把握把王明推上臺。 當王明從米夫那裡得知召開四中全會消息後,一面立即攻擊與他共同要求召開中央緊急會議的何孟雄、羅章龍等人,一面於12月14日發表《立三路線與戰後資本主義第三時期》一文,把反對三中全會與瞿秋白的活動先捅到全黨,還按國際「10月來信」的基調,修改和增補他的《兩條路線》小冊子,提出推行國際路線的綱領,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第二件,為王明等人翻案,為他上臺鋪平道路。米夫一到上海,立即向中央施加壓力,要中央撤銷對王明等人的處分。在米夫的壓力下,中共中央於12月16日發出了《關於取消陳紹禹、秦邦憲、王稼祥、何子述四同志的處分問題的決議》。其中指出:「現在除正式取消對他們的處分外,並將此錯誤揭發出來,以加重紹禹四同志對立三路線之不調和的鬥爭的責任」。於是,王明就成了反「立三路線」的英雄。米夫提議由王明擔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政治局沒完全接受,於12月23日決定還在蘇聯的劉少奇任省委書記,回國前由王明代理。決定補選博古為團中央委員,參加團中央局工作。12月25日,任命王明為中共江南省委書記。這個省委實際是當時黨在白區中最重要的一個地方領導機構,領導江蘇、浙江、安徽的黨組織及黨中央所在地——上海的黨組織。米夫有意安排王明擔任這一重要職務,是把王明拉進中央的一個重要步驟。 第三件,打擊三中全會後的中央,為王明掃清障礙。於是,米夫百般挑剔,要挾中央。在米夫逼迫下,12月23日中央政治局發出了《中央通告第九十六號》,全盤接受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指責,承認三中全會的路線是錯誤的。不久,米夫又授意王明,以江蘇省委、團中央的名義,通過反對《中央通告第九十六號》,說它有三個錯誤:(1)沒有宣佈「立三路線」的破產;(2)在反對右傾分子的鬥爭面前解除了黨的武裝;(3)對中央轉到國際路線的過程一字未提,使中央威信掃地,造成威逼瞿秋白下臺的形勢。 第四件,直接插手六屆四中全會,幫助王明躍入政治局。 四中全會前,米夫就擬定了以共產國際遠東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名義提出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候選名單,擬定了參會人員,規定擴大的四中全會除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及各地方、各部門的代表外,還要讓莫斯科回來的一些學生代表參加,並且參加會議的人均有表決權。 經過一番精心策劃之後,米夫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召開四中全會,有的人在會前20分鐘才接到開四中全會的通知,有的人到會後,連開什麼會也不知道。1931年1月7日,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舉行,會期一天。會議一開始就進行了激烈爭論。羅章龍等人要求改期召開緊急會議。米夫則指出「召開四中全會,已得到國際來電批准」,「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堅決要求四中全會立即開始」。表決結果,以19票對零票通過了米夫的意見。會議在改選政治局與補選中央委員時,米夫劃定的人選獲多數票通過。於是,原本連中央委員都不是的王明,連躍兩個臺階,進入政治局。6月24日,向忠發被殺,王明代理党的總書記。於是,在米夫的扶植下,逐步確定了王明對全黨的統治地位,從而為「王明路線」的形成和推行,做好了充分的組織準備。 為了減少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的阻力,王明等人就爭取共產國際儘快批准四中全會,肯定它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這件事,由於米夫的關係,進行得很順利。四中全會後20天,在中央的決議上就正式寫了「四中全會的結果,又為共產國際所承認」。 由於四中全會和其後的中央所採取的措施,得到共產國際的全盤肯定,這樣就使王明的「左」傾錯誤以「國際路線」的名義在全黨推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