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共往事鉤沉·浪底真金 | 上頁 下頁 |
九六 |
|
§神頭嶺大捷 進攻晉南的日軍一〇八師團是沿河北省邯鄲經武安、涉縣、黎城、潞城、屯留、良馬等直至山西臨汾這條路線出擊的,於是邯(鄲)長(治)大道及由長治到臨汾的公路,便成了日軍重要的後方交通運輸線,而黎城則是日軍在這條運輸線上的要地。劉伯承和鄧小平運用「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兵法,決定發動神頭嶺戰頭,襲擊日軍佔領的重鎮黎城,吸引潞城之敵馳援,以便在神頭村附近設伏,殲滅日軍。 神頭嶺地形複雜,日軍的陸空技術兵種難以施展其長,騎兵也難以左右機動,卻利於隱蔽埋伏。我方在兵力部署上,決定以1個營的兵力作吸援部隊奇襲黎城,而以三八六旅的3個團作主攻部隊,在黎城和潞城之間的神頭嶺三面設伏。 事態的發展,一切按劉伯承和鄧小平的設計進行著,由於伏擊部隊偽裝巧妙,在發起攻擊前,日軍毫無察覺,戰鬥一打響,日軍步兵還未及展開,騎兵還沒上馬,炮兵來不及支炮架,就被八路軍的重火力消滅了。整個戰鬥從3月16日拂曉襲擊黎城開始,到當日下午4點結束。結果,從潞城趕來增援的日軍一〇八師團、一一六師團的1500人,除100餘人逃脫外,全被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一二九師在神頭嶺殲滅。 這兩次採取的「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戰法,是劉伯承、鄧小平精心部署出來的,是遊擊戰殲滅大批敵人的範例。 神頭嶺戰鬥後,劉伯承、鄧小平和徐向前3人又共同提出進行響堂鋪戰鬥,響堂鋪是日本侵華軍一〇八師團作戰地域的後方交通線,在涉縣境內,這次戰鬥的勝利對粉碎日軍進攻以及創建晉冀豫敵後抗日根據地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經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批准,3月31日劉、鄧率部進行伏擊、朱德、彭德懷還邀請了國民黨軍隊的一些高級將領前來觀戰,這次特大的伏擊戰因組織實施得法,打得很漂亮,日軍被殲數千人。前來觀戰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對八路軍遊擊戰的戰略戰術和指揮藝術讚歎不已。 §急襲長樂村 劉伯承、鄧小平領導晉冀豫敵後抗日根據地創建和遊擊戰爭的普遍開展,特別是一二九師在長生口、神頭嶺和響堂鋪等一系列戰鬥中取得的重大勝利,使侵華日軍惶惶不安。1938年4月初,日軍以一〇八師團為主,糾集3萬多人的兵力,分九路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大舉圍攻,妄圖將八路軍主力兵力殲滅在遼縣、榆社、武鄉地區。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針對日軍的企圖,制定了以部分兵力鉗制多路敵人,集中主力擊破一路敵人的反圍攻作戰總方針。 當各路日軍開始出動時,劉伯承、鄧小平奉總部命令指揮一二九師主力向遼縣以南、向東進至日軍合擊圈外的涉縣以北地區。 從東、西、北三面進犯之敵相繼於4月10日前後侵入抗日根據地。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一二九師三四四旅及決死一縱隊英勇地阻擊日軍,使日軍合擊八路軍主力于遼、榆、武地區的狂妄計劃完全落空。 但是,日軍倚仗優勢兵力,企圖突破八路軍阻擊,以擺脫被遲滯的狀態。在這嚴重勢態下,只有給日軍沉重打擊,才能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這時,南面日軍一〇八師團步兵、騎兵6000餘人,分兩路北犯,4月13日,這兩路日軍竄入遼縣、武鄉、遭到當地抗日遊擊隊的襲擾,加之廣大群眾實行「堅壁清野」,日軍很快陷入恐慌。劉伯承、鄧小平立即抓住戰機,于14日指揮一二九師主力及一一五師六八九團,由涉縣以北地區向西急進。15日,主力部隊開到武鄉縣附近尋機殲敵。 當日黃昏,侵入武鄉的日軍一〇八師團的第25旅團第117聯隊及炮騎輜重共3000餘人,從武鄉出發,沿濁漳河東竄。劉伯承與鄧小平及時決定緊咬這股東竄之敵,進行急襲。他們命令一二九師七七二團、六八九團、七七一團,分兩路縱隊,沿濁漳河兩岸山地實施平行追擊,並以七六〇團為後續部隊,沿大道緊跟。一二九師的兩路縱隊在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下,於16日早晨在濁漳河北岸的長樂村地區追上日軍,發起猛烈攻擊,並截斷了其後段1500餘人,接著又在型村、李莊一帶將日軍截成數股,分割圍殲。劉伯承與鄧小平抓住戰機,指揮一二九師各團戰士們從山頭上、山谷裡,甚至從幾丈高的山陡坡上沖向大道,排山倒海般地沖入敵群,用刺刀與日軍展開了白刃搏鬥,給敵重大殺傷。劉伯承和鄧小平為鞏固勝利,果斷地決定用少數兵力在前線布成遊擊網,打擊和迷惑敵人,命令主力部隊撤出戰鬥。 長樂村地區的戰鬥,共殲日軍2200餘人,是粉碎日軍對晉東南九路圍攻的決定性戰鬥,聞名全國。接著八路軍乘勝追擊,徹底粉碎了日軍九路圍攻,將敵全部趕出晉東南。 §粉碎秋季大「掃蕩」 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而中共領導的敵後遊擊戰則在華北、華東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使日軍陷入遊擊戰的汪洋大海之中。 這時的日軍幾乎停止了對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的進攻,轉而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為主,集中主要兵力進攻敵後八路軍。 1939年1月,日軍糾集了3萬餘人的兵力,分11路向冀南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劉伯承、鄧小平針對平原地形便於敵快速部隊行動的特點,確定了一二九師主力分為幾個集團,結合地方部隊分區活動,尋機殲敵,並派出小部隊遲滯和消耗敵人。在這種反「掃蕩」決策指導下,部隊在不到3個月時間進行了大小戰鬥100餘次,粉碎了日軍的「掃蕩」。 3月,敵我雙方的戰鬥重點轉入山區。劉伯承和鄧小平為加強山區的對敵鬥爭,在妥善安排了冀南鬥爭後,遂於3月7日率一二九師師部、三八六旅主力及其他部隊返回太行山,對付日軍的「掃蕩」。 7月,日軍集中了5萬餘人的重兵對太行山發動了最大規模的秋季「掃蕩」,企圖打通晉冀豫的交通線,將抗日根據地分割,然後逐步壓縮摧毀。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一二九師及三四四旅進行反「掃蕩」,作戰70餘次,殲滅日偽軍2000餘人,粉碎了日軍秋季「掃蕩」,接著又在年底進行了邯鄲戰役,使太行山南部與北部連成一片。日軍從秋季「掃蕩」以來,對太行山區根據地分割的企圖徹底破滅。 §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第二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起了重大作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此時,黨員人數已達121萬,正規軍91萬,民兵220萬,解放區人口9500萬。 1945年夏,抗日戰爭已近尾聲,國民黨企圖在美國的幫助下控制大城市並繳獲已投降的日軍武器,而共產黨人則發動了進攻,盡可能爭取擴大控制區。最後,除哈爾濱被蘇軍控制外,中國所有的大城市及中國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區都控制在國民黨手中。中國共產黨的部隊則控制東北的農村地區及華北大部地區。 早在和談時期,國共兩黨就有多次較量。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部隊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領導的129師從1945年起改名為晉冀魯豫野戰軍,1947年又改為中原野戰軍,通常稱為第二野戰軍。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時,第二野戰軍的人數已達20萬。解放軍乘勝前進,6月30日,第二野戰軍渡過了黃河,劉伯承在黃河的不同地方發動兩次轉移視線的進攻,牽制敵人。在開封附近,以寬達1公里的黃河大壩為防線。負責保證渡河的物質條件,即渡船、運輸及後勤補充的組織工作,20萬部隊安然渡過黃河。4月14日,在開封以東同3個師的敵人遭遇。劉伯承、鄧小平部隊三面包圍了國民黨軍隊,全殲敵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