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共往事鉤沉·浪底真金 | 上頁 下頁
四四


  周恩來的這個思想在腦海中是很牢固的,貫穿他的一生。十年後,1963年9月5日,他在接見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代表團時,還對他們說:取得完全的獨立,建設和改造一個國家,是個更艱巨和長期的任務,不只是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要上百年。關鍵不僅是取得政治獨立,而且要取得經濟獨立,才算是真正的民族獨立。

  實行每個五年建設計劃,是我國經濟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曾經多年任周恩來經濟秘書的吳群敢說,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我國制定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草案,「在此期間,所有蘇聯援助建設的項目,包括選址、規模、配套等等,都經周恩來逐個審定並電告蘇方首腦洽商。『一五』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立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並初步改善了我國工業的地區佈局」。1952年8月,周總理審定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後和陳雲、李富春、李強、閻寶航等同志以及計委、經委的部分同志到蘇聯去談判,在雙方協定蘇聯對我國的援助項目時,開始是九十項,以後增加五十一項,合共一四一項,到1956年時經過增補,成為一五六項,這一五六項援助項目,從項目定下來,到供貨、安裝、生產,以及蘇聯專家幫助我們進行施工設計、試驗研究等,周總理都是親自過問的。

  早在本世紀20年代初,周恩來剛加入共產黨的時候,他就設想通過革命來建立新的政府,從而發展生產,開發實業,達到經濟的發展。他說:「一旦革命告成,政權落到勞動階級手裡,那時候乃得言共產主義發達實業的方法。」「革命成功後,生產的勞動階級建立了強有力的政府,消滅了私有制度,集中了資本,公有了農田,重用世界上的科學家來幫助無產者開發實業,振興學術,更進而求生產力和消費力的均平配合」,那時候,才能使「大規模生產得以實現,科學為全人類效力」。

  現在,大規模經濟建設在中國開始了,周恩來已經是政府總理,面對著舊中國半殖民地的極不合理的經濟佈局,他費了很多心血——對能源、電力、有色金屬、重要煤礦等這類屬￿經濟命脈性質的工業,放在什麼地方;內陸地域的大片工業空白中,怎麼布點等等,大到國家宏觀安排,小到企業內部的一些重要措施,周恩來都考慮到。據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同志說:周總理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仍抓緊經濟建設工作,而且抓得很多,很廣,很細,對許多部門的情況、問題、數字了如指掌,他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的重要企業,有的還不止去一次,50年代、60年代,一直這樣。

  §「徐師傅,我拜你為師」

  周恩來深入工廠、礦山基層,不光是視察、瞭解情況,而且也是學習。50年代他不止一次地到過上海鋼廠。1957年7月他到上鋼一廠二轉爐車間時,登上了五號行車,懇切地對行車駕駛員徐金庚說:「徐師傅,我拜你為師。」他在徐師傅指點下,親自駕駛了行車。

  1958年7月17日上午和晚上,周恩來兩次到上鋼一廠,在爐前,他和工人一起揮舞鐵鍬,進料加礦石,儘管滿頭大汗,依然幹勁十足。在勞動間隙,他和工人一起就地休息,聊天,瞭解情況。廠領導把冷飲送到周總理手裡。周恩來一邊擦汗水,一邊看著手裡那瓶汽水,問:「他們呢?」

  一旁的工人揚起手中的汽水瓶:「我們都有。」

  周恩來看見工人手中的汽水是白色的,自己手中的汽水是淡黃色的,就問廠領導:「怎麼顏色不一樣?」

  「這是為總理預備的。」

  周恩來慈祥而又嚴肅地說:「都是勞動者嘛,工人能喝,我為什麼不能喝?不能特殊。」說著,他把自己手裡的淡黃色汽水換了一瓶白色的鹽汽水,和工人一起喝著談起來。

  周恩來對於經濟建設工作非常內行,一方面是因為他有廣博的學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經常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注意傾聽大家的意見,直至親自實踐和體會。

  周恩來把經濟建設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他在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並且概括出很多重要的思想觀點。例如,他始終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一定要落實到經濟建設這個業務上;他認為在經濟建設中,必須妥善安排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他認為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不平衡的現象是經常會出現的,必須保持必要的物資、財政、礦產資源、生產能力等的後備力量;他認為應該正確地處理經濟和財政的關係;等等。

  周恩來說,經濟建設要有四個觀念:整體觀念,重點觀念,先後觀念,全面觀念,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綜合平衡,全面安排。進行建設不看到整體不行,看到了整體,心中有了全域,才能夠建設有重點,安排有先後,全面地考慮問題。他在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總結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驗時,突出地強調了要「保證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展」,「應該使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以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按比例地發展」。

  他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一個既分工又合作的事情,必須安排得恰當,才能把全部機器都運轉起來,才不至於互相妨礙或抵消,這部機器不是簡單的,是一部很複雜的機器,領導者對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得好。

  1958年到1961年,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等因素,我國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周恩來在1962年說:「這四年,工業和基本建設的計劃指標本身就沒有綜合平衡」,結果是「被迫地大調整,被迫地後退」。為了改變「大躍進」中出現的許多不協調現象,就必須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通過「綜合平衡,全面安排」,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調整的積極意義,在於「逐步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建立新的平衡」。

  §基辛格說:周恩來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對於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周恩來也是不理解的,正如他1966年7月29日在北京的群眾大會上所說,自己也是「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但不久後,他看到了這是一場災難,對於這場災難,他認為硬頂是不行的,必須「因勢利導,否則就會被衝垮。」他說:要做「弄潮兒」,「站在潮頭上,做旁觀人不行。」他把個人的榮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切為了這個國家和這個黨。

  1966年冬,他對一位領導同志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入虎穴誰入虎穴。」他還說過:「我不入苦海誰入苦海。」他認為當時的情況是「方興未艾,欲罷不能,大勢所趨,因勢利導」。從這些話可以想見周恩來當時的沉重心情和堅毅態度。他忍辱負重,在潮頭上審時度勢,盡力維護黨和國家的利益。他的處境非常困難,一方面要使黨和國家的正常工作繼續進行,另方面要儘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要保護大批黨內外的幹部,還要同林彪、江青一夥堅持鬥爭,而鬥爭又必須限於毛澤東能夠接受的程度之內。這是一場既艱巨又堅韌的戰鬥,有時候,他甚至不得不說一些不想說不願說的話,做一些不想做不願做的事,正如鄧小平所說: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處的地位十分困難,也說了好多違心的話,做了好多違心的事。但是人民原諒他。因為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減少損失的作用。他保護了相當一批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