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共往事鉤沉·浪底真金 | 上頁 下頁
四三


  §精力轉到經濟建設上

  建國之初,北京曾經盛傳過一件事:

  一天,周恩來總理坐車到西苑飛機場(那時還沒有首都機場)去送外賓,回來時,他看到路邊上有一座新蓋的大樓。他立刻對秘書說:這座樓是誰家蓋的?建設計劃中並沒有呀!秘書回去一查問,果然這是計劃外的建築,是建築公司利用幾項建設後的剩餘材料,自行動工興建的。

  這件事說明,周恩來對於建設事項的熟悉,真可謂全域在胸,纖毫不漏。

  戰爭年代,周恩來管軍事,也是這樣。在大決戰中,一次,作戰參謀送來一份敵軍兵力部署的詳圖,他一看,立刻指出,缺少了一支部隊,漏寫了。現在,他把自己縝密的心思、不倦的精力,用到經濟建設上了。

  周恩來的這個轉變,是在1949年。

  在新中國建立前,周恩來協助毛澤東指揮著全國範圍的大進軍,他的心目中,是把戰爭放在第一位的。直到1949年7月,他還說:「現在人們解放戰爭已經取得基本勝利,但是還沒有完全勝利;我們已經開始建設,但是還沒有結束戰爭。」

  「我們的一切工作,首先要為著把戰爭、把革命進行到底。」

  新中國成立後,儘管戰爭仍舊在進行,但是周恩來的思想已經轉到經濟建設上來了。12月,他說:「現在,全國的工作已經開始從軍事方面轉向建設方面。」

  周恩來總理,是全國人民的總管家。從內政外交,內政中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他無所不管,而且處理每一項工作都十分認真細緻,井然有序。當時,周恩來五十多歲,精力充沛,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敢說敢為,為人民共和國各方面的工作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在內政方面,他處理的許多工作中,最繁重的是經濟。

  周恩來常說,政府工作的重點,就是組織領導經濟建設。外交的目的是什麼呢?內政又為了什麼呢?外交就是要爭取造就一個和平、穩定、內外交流、互通有無的國際環境,內政是要建立和開創一個團結穩定、民主和諧的局面,而所有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把我國儘快地建設成為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

  1949年12月,他提出了「生產是我們新中國的基本任務」。

  不料想,1950年夏,發生了朝鮮戰爭,後來我國進行了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需要政府的大量財政支出,同時,周恩來還要照顧到國內的事情。在國內,土改、剿匪、鎮壓反革命、爭取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等重大任務,仍在進行,必須統籌安排。他的心是多麼掛念著國家的恢復和建設呀!

  當然,首先要保證戰爭的勝利,否則國家就會陷於危險之中。在戰爭情況穩住以後,他就在考慮怎樣繼續國內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了。

  一方面是迫切的心情,另方面又要看客觀的可能。這就反映為方針的幾次變化。

  1950年,國家預算赤字是百分之十二。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能取得這樣的結果,當然是一個大勝利。當時,軍費占全部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五十二,抗美援朝直接支出占軍費的百分之六十,占全部預算的百分之三十一。

  1950年12月,周恩來手書1951年的概算總方針是:「既要照顧到國防開支急迫需要,又要保證財政狀況和市場繼續穩定。」

  到1951年4月,周恩來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作報告。這時他說:「抗美援朝仍應成為1951年各項工作中的首要任務」,我們要「既保證國防急需,又照顧到財政狀況及市場的繼續穩定」,這時他加了一條:「同時也著手經濟建設的準備工作。」

  到這年11月,周恩來已改變了方針,是「既要保證朝鮮戰爭勝利,又要保證國內物價穩定,同時還要照顧國家建設」,把「戰爭勝利,物價穩定,進行建設」作為1952年的要求。

  後來,毛澤東概括這十二個字成為六個字:邊打,邊穩,邊建。

  1952年度,軍事費用(包括在朝鮮的戰費)降到了國家財政支出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三,這年,國家經濟建設的投資已經超過了國防支開。

  1952年,國內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勝利完成了。

  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我國經濟建設的「一五」計劃、「二五」建議、「三五」草案、「四五」綱要草案以至不少的重要年度建設計劃,都是在周恩來親自主持或參與指導下草擬的。1952年初,按照周恩來的建議,中央決定成立由周恩來、陳雲、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組成的領導小組,組織領導「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1954年4月,根據工作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調整為由陳雲任組長的八人小組編制「一五」計劃。10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聚會廣州,用了一個月時間,審查通過修改以後的「一五」計劃草案,然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討論,然後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准,頒佈實施。總的說來,「一五」計劃草案曾經進行過五次重大的修改和充實。周恩來經常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對計劃包括細節——進行研究,直到最後定稿。

  「一五」計劃的編制和執行,是很成功的。這個計劃的完成,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2年8月,周恩來親自主持起草《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草案)》,「草案」提出了「全黨的領導和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方面,特別是工業建設方面」。

  1953年初,他在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上說:今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動員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困難,為完成和超額完成1953年度的建設計劃而奮鬥,是我們貫穿全年的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

  1954年9月23日,他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上講:「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於首要的地位。」

  舊中國為什麼受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欺淩?因為落後,首先是經濟落後。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下,中國人民直不起身來,處於被壓迫、被榨取的境地。革命勝利了,從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來說,是改變了生產關係,這就可以使生產力得到發展。經濟發展了,國家富強了,中華民族才能尊嚴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揚眉吐氣,說自己要說的話,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正如周恩來所說的:「國家面貌的改變要從經濟面貌的改變做起。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永遠站立起來。這是一百多年來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並為之流血奮鬥的宏偉事業。不實現工業化和經濟改造,我們的國家就不能完全獨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