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共往事鉤沉·浪底真金 | 上頁 下頁
一四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

  1918年1月,李大釗經章士釗推薦,到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一職。當時的北大,彙集了陳獨秀、胡適等一大批新文化運動的鬥士,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李大釗也參加了《新青年》編輯部,同陳獨秀等人輪流編輯這個已成為新文化運動旗幟的刊物。

  對於中國社會的種種新舊矛盾衝突現象,「很盼望我們新青年打起精神,於政治、社會、文學、思想種種方面開闢一條新徑路,創造一種新生活。」李大釗也正是在苦苦探索著這條「新徑路」。

  191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消息在1918年春傳到了中國,引起中國知識界的極大關注。一向密切關注著國際政治的李大釗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十月革命,並搜集各種資料,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李大釗以他那敏銳的觀察力迅速接受了十月革命,瞭解到十月革命的性質。1918年7月,李大釗寫下《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比較了俄國革命和法國18世紀大革命的不同,指出俄國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之上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並著世界的革命」,這兩個革命「時代精神不同,革命之性質自異,故迥非可同日而語」。他認識到,只有俄國革命才代表了世界革命的方向。「吾人對於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羅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的新潮流。」這是中國知識界肯定十月革命最早的文章,它體現了李大釗開始由一個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

  1918年11月,李大釗在北京群眾慶祝歐戰勝利大會上發表題為《庶民的勝利》的演說,接著又寫下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一文,發表在《新青年》上。

  在這兩篇文章裡,李大釗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乃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的界限以內,不能涵容他們的生產力」,所以資本家的政府試圖通過大戰,建立大帝國,「為自己國內資本家階級謀利益」,指出:勞工階級利用此機會進行革命,以防遏資本主義政府的戰爭;歐戰的勝利是民主主義和勞工主義的勝利,是專制主義、資本主義的失敗;勞工階級革命的目的,是「在把現在為社會主義的障礙的國家界限打破,把資本家獨佔利益的生產制度打破」;並預言,社會主義的滔滔滾滾的潮流,「實非現在資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由今以後,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之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這兩篇文章中,他開始認清了帝國主義對外擴張的本質及其必然滅亡的命運,歌頌了十月革命,提出中國革命必須走俄國的道路這一方向,表明李大釗已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成為當時思想界的先驅。

  在這以後,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更系統的研究,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

  1918年冬,他在北大組織了「馬爾克斯研究會」,爭取了幾名教授參加。但不久為反動政府以「防止過激主義傳播」為由而查禁。

  1918年12月,李大釗同陳獨秀髮起創辦了《每週評論》。它是《新青年》的姊妹刊。不僅繼承了反封建的傳統,還一改《新青年》不談政治的態度,把新文化運動同政治運動結合起來。在《每週評論》上,李大釗發表不少文章,進一步宣傳和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引導毛澤東走上馬克思主義之路

  李大釗努力向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指導青年走馬克思主義道路。五四以前,北大新舊思想鬥爭仍很激烈。「許多青年接觸了新知識,很不滿現狀,要求進步,渴望新的思想境界,而李先生學貫中西,思想新穎,正是這些青年學生所嚮往和追求的榜樣,於是對他非常敬仰,自然地團結在他的周圍。」

  1918年底,北大學生成立了兩個進步的社團:《國民雜誌》社和《新潮》雜誌社。李大釗應邀分別擔任指導和顧問。在他的幫助下,《國民雜誌》社很快走上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1918年秋,毛澤東來到北京,在李大釗幫助下,擔任了北大圖書館助理員,毛澤東後來回憶道:「在李大釗領導之下,我就很快地發展,走上馬克思主義之路。」

  為了走十月革命的路,李大釗越來越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他提出,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學生,要到勞動群眾中去,到農村去,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要想把現代的新文明,從根底輸入到社會裡面,非把知識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不可」。

  在他的倡導下,鄧中夏等學生發起成立了平民教育講演團,走上街頭,向市民進行愛國宣傳,為即將到來的革命運動做了輿論上的準備。

  §走在五四運動的前列

  1919年5月,由於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五四運動的爆發,李大釗在思想上、組織上領導了這場運動。他所指導下的幾個社團領袖人物,如鄧中夏、羅家倫、許德珩等都是這場運動的組織者。

  5月18日,李大釗在《每週評論》上發表《秘密外交與強盜世界》一文,闡明了這場運動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他說:「我們反對歐洲分贓會議所規定對於山東的辦法,並不是本著狹隘的愛國心,乃是反抗侵略主義,反抗強盜世界的強盜行為。」他還發表一系列隨感,激勵愛國學生和人們繼續進行鬥爭。

  同時,李大釗也親自參加了運動。據高一涵回憶:「五四遊行,守常和學生一道參加。有一次,為了救援被捕學生,大家集隊往政府請願。隊伍走到國務院門前,只見鐵門緊閉,門內架著機關槍,守常悲憤之急,一個人跑出隊伍沖將上去,大家趕忙上前把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險。」

  §宣傳馬克思主義

  五四運動後,中國轉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各種宣傳馬克思主義,或帶有社會主義傾向的社團、期刊紛紛出現,形成了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流,包括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思想解放運動。在這個運動中,李大釗又走在時代的前列。

  1919年9月,李大釗在《新青年》上不斷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指出馬克思這三部分理論,「都有不可分的關係,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李大釗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介紹了剩餘價值原理,分析資本主義發展、滅亡的原因,並指出「從來的歷史都是階級競爭的歷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