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共往事鉤沉·浪底真金 | 上頁 下頁
一三


  唐寶林先生在他撰寫的《陳獨秀傳》裡認為,陳獨秀從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離開家鄉,幾十年來過著亡命的地下生活,顛沛流離,一直是反動政府的通緝對象。由於長年沒有正常的飲食,他早就患有腸胃病;獄中五年生活的折磨,出獄後又得了高血壓,久治不愈,時有發作。入川後,又過著貧因潦倒、寄人籬下而近乎靠人施捨的屈辱生活,加上政治上遭到一連串的失敗,思想上找不到一個知音,精神上,眼見親人一個個先他而死,這種種因素,終於使他的病情急劇惡化而導致了他的逝世。

  唐先生算是國內研究陳獨秀的權威,他的分析自然都有道理。但我認為,造成陳獨秀死亡的直接原因有兩條:一條是,陳獨秀相信了本地一土醫生的單方,說長期用胡豆花泡水飲用,可治高血壓,故而長期堅持不輟。不料那次所服的胡豆花,是在黴雨季節裡摘的,未能幹透,有的已經發酵變色,泡時水呈烏黑色,味亦發苦,陳獨秀不知此物發酵後含有毒性,服後已覺胃中不適。其二是,正在此時,包惠僧由重慶特意來看望他,為款待這位摯友,陳獨秀叫潘蘭珍去雙石場割了兩斤肉,他還帶著包惠僧到菜地裡,摘他親手種的四季豆,中午便以四季豆炒肉招待包。由於陳獨秀平日難得吃上肉,也就多吃了一些,晚飯時,又吃,到夜間就不舒服了,食物作鯁,夜不成眠,天亮前吐了一地。這一天是1942年5月13日。此後幾天,陳獨秀就臥床不起了,潘蘭珍請來鄉下郎中,燒「骨炭灰」用水服下,幫他消嗝食飽脹,也沒啥效果。到18日,開始發燒、昏迷、說胡話,一直拖到了25日晚,才落了氣。

  §豬圈裡有塊墓碑

  有關陳獨秀安葬的情況,是吳元珍講述的,雖說她牙不關風,我們還是聽了個明白。

  她說;「埋陳獨秀那天,來了好幾百人,有當官的,也有大戶紳糧。雙石鄉公所還組織了上百個鄉丁來沿途護衛,一路放火炮,點沖天銃。從石牆院到埋陳獨秀的『康莊』要走30來裡路,隊伍拉了好長好長。陳松年端著遺像走最前頭,後面是八人抬的黑漆棺木,衣衾棺木都是白沙的大紳糧鄧蟾秋送的。陳太太一路上哭得死去活來,由楊二太太和吳白林的堂客扶著,我們這些當下人的就打起花圈,跟在後頭走。陳先生活時我們沒覺得他有啥,死了,才曉得他了不起,連縣長那麼大的官,鞠躬時,還只能站在最後頭。」

  為了看看陳獨秀的墓址,次日,我們步行到了城西五裡處的「康莊」。「康莊」是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為避日機轟炸而修建的一處簡易別墅,陳獨秀生前曾在此小住過,死後,也埋在這裡。

  我們去時,墓地已經蕩然無存。我們訪問了住在「康莊」裡的一戶農民。這位社員指著門前一大塊長滿綠油油牛皮菜的菜地說:「陳獨秀的墳圈就在這裡。我把它挖出來種菜了。」隨後又很驚異地說:「這兩年不曉得咋個搞起的?來看陳獨秀墳的人多得很。我們隊長說陳獨秀是壞人呀,既是壞人,為啥又有這麼多人來看他?我就沒懂這個道理。」

  詩人說:「陳獨秀不是壞人。」農民的眼睛就鼓得很大。

  當我們聽說他的豬圈裡有一塊陳獨秀的墓碑時,我們馬上隨他進了豬圈。果真是陳獨秀的墓碑。「獨秀陳先生之墓」幾個大字出自台靜農的手筆,墓碑上端已缺了一隻角,「獨」字沒有了偏旁,變成了一個「蟲」(蜀)字。

  我和孫先生默默地注視著墓碑,心情難以言表……因為,那塊一代人傑的墓碑已被當作一塊圈板石,與其餘的石板一起鋪在豬圈裡……

  ※第二章 李大釗

  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先驅

  1905年,李大釗16歲時,應科舉考試,得中秀才。後因科舉終止,轉入河北省盧龍縣永平府中學讀書。在這個新式學堂裡,他開始接觸新學,閱讀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著作,開闊了眼界。

  1907年夏,李大釗考入公費的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北方革命黨人發動了灤州起義,但不久失敗,起義軍重要領導人白亞雨英勇就義,臨刑時,他立而不跪,視死如歸,所表現出的革命英雄氣概給李大釗留下深刻的印象。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專制王朝,但建立起的民國很快為袁世凱所竊奪。1912年6月至1912年間,李大釗寫下了《隱憂篇》、《大哀篇》等文章,揭露了在所謂共和體制下民權的喪失,人民的苦難。開始對共和國的命運感到「隱憂」。在北洋法政學堂這個新式學校裡,李大釗廣泛地閱讀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書籍,受到了反對封建主義,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開始樹立起民主主義的觀點。

  1913年夏,李大釗畢業於北洋法政專門學校,並於1913年冬東渡日本求學。

  在學習期間,李大釗將所學新知識同實際結合起來,他密切注視著國內的政治變化。袁世凱在鎮壓二次革命後,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炮製了《中華民國憲法》,並製造出種種輿論為稱帝作準備。1914年11月,李大釗發表《國情》一文,駁斥了袁世凱的客卿,日本人賀長雄和美國人古德諾關於中國民智卑下,只有君主制才適合中國國情的言論,指出中國人有參政能力,能實行民主共和制。若再恢復君主制,「必欲使吾民眾群起反抗無他術焉」。可看出,李大釗已具有了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1914年,李大釗在東京發起組織了「神州學社」,進行反袁活動。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李大釗團結留日學生,成立了留日學生總會,並擔任文牘幹事,負責起草通電。

  同年5月,袁世凱政府在日本最後通牒的壓力下,差點完全接受了「二十一條」,以換取日本對其稱帝的支持。自此之後,李大釗投入了武裝反袁的鬥爭。1915年底,袁世凱宣佈稱帝,消息傳來,留日學生總會召開會議,推選李大釗為文事委員會編輯主任,負責反袁的宣傳活動。1916年,李大釗主編《民彝雜誌》,並發表了《民彝與政治》一文,猛烈地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指出中國近代的落後根本原因是君主專制造成的,代議制度則是時代的要求。在反袁鬥爭中,李大釗以其鬥爭之堅決,文筆之犀利而聲譽鵲起,在留學生中成為聞名一時的人物。

  1916年6月,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全國一片反對聲中死去。但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並未從人們頭腦中消除。當時,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李大釗也是這一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7月,李大釗應湯化龍之約,到北京辦報。他為報紙起名叫《晨鐘報》。

  在《晨鐘報》上,李大釗發表很多文章,揭露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抨擊封建文化及道德倫理。

  十月革命以前,在國內發生的重大政治運動及思想鬥爭中,李大釗都站在時代的最前列,並以一個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的身份出現。喚醒民眾,寄希望於人民是這一時期李大釗思想的精華。他指出:對於我國思想界的消沉,「非大聲疾呼以揚布自我解放之說,不足以挽積重難返之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