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七四


  §0814-1(BJ0815)糜一平先生和他的加拿大戶外運動協會

  14日早上,直升機在大霧中起飛,把旅行團一行24人接上雪龍號。

  這個名叫「全球華人北極世紀行」的旅行團共有60名成員,上船的有24人,為首的是名叫糜一平的中年男子。此人自稱是加拿大戶外運動協會的會長。此行是拉了些贊助,從溫哥華一路開車6000多公里,到達因紐維克市,再坐飛機到圖克托亞圖克與雪龍號會合。然後他們再按原路返回。旅行團中,包括糜會長12歲的公子,趙副會長13歲的公主。

  船上拿出了開航以來我們都沒見過的最好的食品,讓他們飽餐一頓。在甲板上舉著贊助商的旗子照相後,他們宣佈,由贊助商出資買下他們開的汽車中的一輛,送給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船上100多科技人員,大約40人到甲板上觀看了這一場面。

  對糜一平先生和他領導的加拿大戶外運動協會以及他組織的「全球華人北極世紀行」,我不敢妄加評論,下面是根據錄音整理的他在雪龍船上回答記者的提問,相信讀者從中可以明辨:

  吳金友:下面,請加拿大戶外運動協會會長糜一平接受記者採訪,大家對他們這次北極世紀行有什麼問題,歡迎提問。

  糜一平:……我們最後走的,是一條戰備路,由美國人用8個月時間修成,有900多公里,全是碎石路。沿途很崎嶇、很陡峭。這條路只開放幾個月,平時是冰封的。以往資料顯示,這條路上的事故非常非常多,很少有人感興趣這麼做。我們安排這次活動,最困難的是這一段。中間穿越了加拿大一個省、兩個行政區,總面積占加拿大的一半以上。我們事先作了周密的考察。我們不是專業的旅行社,是業餘的戶外運動協會。從歷史上來說,華人舉行這個活動,是從來沒有過的。我們從溫哥華出發的時候,得到了相當高的禮遇:中國駐溫哥華的總領事來送我們,聯邦外交部亞太部長來送我們,警察開摩托給我們開道、封路,後面有警車給我們護送。華人在國外搞這麼一個活動,我相信蠻難的。就是在國內,搞一個警車給你開道也沒這麼簡單。

  新華社記者聶曉陽:那你們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

  糜一平:一是華人在當地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另外,大家都覺得這個活動確實很有意義。我們卑詩省省長親自給我打電話,說不能參加我們的宴會,很佩服我們敢於組織這麼一個有挑戰性的活動。他說,在加拿大,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包括當地主流社會或者白人——安排過什麼60個人開車去北極這樣的事。從來沒有!

  我們12號下午開車到因紐維克時,當地的人都看著,覺得很疑問,怎麼會有這麼多車,而且是同樣型號的,整個行程顯得浩浩蕩蕩,氣勢非常壯觀。大家都覺得,哇,中國人厲害!這一點,我覺得很激動。

  另外,我們沿途所到每一個省、每一個市都受到了熱烈歡迎。如Whitehorse市(白馬市——錄音整理者注),最其中一個行政區後,警車就已經提前半個小時在公路上等我們,看見我們,警車就全部亮著燈,護送們進城。這個省的旅遊部長和經濟部長,一直在太陽底下曬著,等我們。其他的,我們都不認識。沿途有很多報社(英文報社)的記者採訪,一聽到我們的消息都來了。包括加拿大最大的新聞通訊社一一加新社每天都有報道。因為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的活動進行得很順利。整個活動預計14天,我們印了一個完整的書,已經運來了,詳細的內容上面都有。

  中央電視臺記者董志敏:探險的概念是不是就是進入北極圈?到了這兒,你們是否還繼續往前走。

  糜一平:探險是一個概念,但是我們的宗旨是不冒險。我們不想以人的生命來作冒險的代價。我們就是走一下前面沒有走過的路,看一下前面沒有看到的東西,到一個以前沒有到過的地方。因此,我們明天將踏上更加艱難的返途。

  《解軍放日報》 李文棋:咱們是上海老鄉,你在加拿大已經9年了,談一談你個人的經歷。

  糜一平:我以前是體委系統的一個運動員,後來當教練,然後又到加拿大來讀研究生,後來又當加拿大國家隊的射擊教練。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我們搞這麼大一個活動,就我們幾個人,又沒有政府部門支持一分錢。我想想我以前在中國籌備亞運會、籌備全運會的時候,幾千個人,幾百個人。當然我們很辛苦,但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都是靠每個人的業餘時間來做的,我是在政府部門工作,在聯邦政府工作,下了班以後再來做。我們的人裡頭,很多都是大老闆,像坐在裡面的,是擁有幾個公司的董事長。他有空也來做一下,有空也來贊助一點錢。大家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就把這個活動搞起來了。到最後,省長辦公室來電話:「你們是不是還缺錢?缺錢我們可以再給你一些。」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差不多完成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