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六八


  科技人員只要按計劃,在指定的地點幹完指定的採樣任務,應該說非常辛苦。可從工作壓力上說,他們沒壓力,幹成什麼樣算什麼樣,實在采不到樣就算了。可每一名記者都面臨其他20個同行的壓力,他們寫的東西都是面向公眾的,誰好誰差,一目了然。幾乎可以不誇張地說,雪龍號上的這60多天,是中國新聞史競爭最殘酷的時刻之一。因為他們面臨的人非常少,差不多每6個人中就有1名記者,他們的任務非常重,大部分記者得天天發稿,他們面對的資源非常貧乏,沒有成果、沒有發現,天天面對同樣的冰、同樣的瓶瓶罐罐。

  我以前做體育記者時,總感覺採訪同一場比賽的記者競爭太直接,但這一次的感覺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次的新聞隊伍卻非常團結。大家有競爭、有合作,小艇爭著上,但不管誰最後上了,回來後沒有因此產生矛盾。聽說以前去南極採訪,有的記者間互不理睬。

  我還聽說,這次參加採訪的記者是最幸福的。以往去南極採訪時,記者首先要完成考察隊員的任務,比如搬東西、刷房子,業餘時間才能採訪。有時候別的隊員睡覺了,記者才能開始寫稿。最典型的莫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次,大家都在緊張地幹活,一名電視臺記者忽然感到這場面太感人了,應該記錄下來,就放下手中的活,跑回去扛來攝像機。沒想到一名隊員勃然大怒,對著記者一陣臭駡。

  據說這記者後來認為自己挨駡是應該的,我卻有著不同看法。如果說幹活是他作為隊員應做的工作,攝像也是他作為隊員應做的工作。兩者之間相比較,後者其實更重要。因為考察隊如果需要一名幹活的隊員而不是一名攝像記者,完全可以找一個膀大腰圓的民工來即可。

  仔細琢磨記者與極地考察事業的關係,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妙。考察隊可以說:是我們為記者提供了參加科考的機會,否則他哪有機會寫文章、出書?儘管新聞單位也交了錢,我們不讓你來,你交錢也沒地方交去。新聞單位可以說:如果不是我們為考察隊刊登了這麼多文章,哪會有那麼多人關注極地考察?哪一個贊助商不是先觀察有哪些媒體關注,然後再決定掏不掏腰包?再說,你在南極再辛苦,不是記者給你宣傳出去,你自己去說,有幾個人能聽到?我們不給你報道,你登廣告得多少錢?不過這新聞記者就像不按一個方向長的鬍子一樣,有喝粥不方便的時候。記者又被稱為自由職業者,腿自由,嘴自由,到處亂跑亂說。這其實是記者的職業病,一個喜歡沉默寡言的人不會選擇記者這個職業的。但正如鬍子不是故意給我造成不方便一樣,記者也不會故意與你作對。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多加梳理,使他們按你的意願長。如果你沒有功大或耐心,當然可以像我對待自己的鬍子一樣,一刮了之。

  反正我刮完後覺得涼嗖嗖的,沒法裝點門面了,更談不上禦寒或防紫外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