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六五


  §0810-1(BJ0811)小艇放球,來一曲「老王賣瓜」

  ㈠ 時我不待,「頂風」作業

  北極的晴天,藍天如洗,白雲如絲,冰面覆雪,照出來的照片美極了。

  可惜晴天太少, 大部分時間陰沉著臉。因此,從上個冰站作業結束,已經5天了,第二次小艇作業一直沒做。

  這中間, 放艇計劃一再推遲。昨天午飯後,廣播說全體上艇人員注意,1點30分放艇,隔了一會兒又說,l點45分準時放艇,全體上艇人員在甲板集合。又過了一會兒,廣播裡又說::「停止放艇,全體考察隊員二樓大餐廳開會。」

  大家開玩笑說:「現在科考計劃的改變不是按天說,而是按分鐘計,10分鐘一變。」其實誰也不想亂改,天氣太差。昨天早飯時陽光燦爛,只是風很大。可到中午已是大霧彌漫了。

  8月10日早上, 我還在睡覺,聽見廣播說:「全體上艇人員準備,10點鐘準時放艇。」

  小艇名叫長城艇,雪龍號每次為南極考察站運送油的補給,都是用這個小艇作為「登陸艦」。它長約25米、寬6米、載重25噸,平時藏在雪龍號的「肚子」裡,要用的時候,先打開大艙蓋,用兩台大吊車把它吊到甲板上,再從甲板上吊到海裡去。

  今天的天氣非常糟糕,陰沉沉的,風呼呼地刮,船上風速達到10米/秒。但時不我侍,再不放艇,考察隊到加拿大之前就沒有機會了。

  ㈡ 東拼西湊,盡數「上身」

  我趕緊爬起來,到處借衣服。問了4個人,第5個考察隊員拿出了暫時放在他那兒的一套公用羽絨服,上面還有中國南極考察隊字樣。

  在這件又肥又大的考察服裡,我穿上了發的、自己帶的所有衣服。上身從內到外依次為:平時在北京冬天穿的保暖內衣、這次發的保暖內衣、發的羊毛衫、自己帶的厚毛衣、發的夏考服、發的防寒服、借的考察服,共7層;下身穿有:平時在北京冬天穿的保暖內褲、這次發的保暖內褲。自己帶的羊毛線褲、夏考服、考察服,共5層;腳上有:自己帶的厚線襪、發的厚襪套、帶有毛氈的深筒膠鞋;頭上有:帶有護耳邊的考察氊帽、防寒服帽子、羽絨服帽子;手套三雙:線、絨、皮各一。眼睛上除了平時的近視鏡,還掛了副墨鏡。

  隊長陳立奇親自跑到我的房間,替我拉上羽絨服的拉鍊,系上救生衣的帶子,令我既感動又覺得似乎有些悲壯。

  之所以如此打扮,實在不是誇張。上次上小艇睛空麗日,一幫記者還被凍得鼻青臉腫,今天這天,還飄著一種看不見、覺不出的細雨,而且計劃在寒風凜冽的海面上呆六七個小時!必須做好1分鐘也不能躲避寒風的準備。

  《解放軍報》的于春光沒借到考察服,一身「便裝」就要上陣。一位考察隊員有點不忍心,臨上船前把考察服塞給了他。

  ㈢ 遵守「紀律」,饑寒交迫

  出發的時候,3位「頭兒」分別叮囑我們記者三段話:謝思梅對大家發表「動員令」說,晴空麗日體現不出我們科考隊員的精神,必須迎著困難上,這是考驗意志的時候。吳金友接著把記者叫到一起說:你們記者盡可能不要進駕駛台,不要給科技人員帶來不便。下小艇時,秦為稼對我們說:「你們千萬不要冒傻氣,該進駕駛台避風就進去一會兒,不要硬抗著。實在抗不住,給我說一聲,我讓你們回來。」

  三段話,各有背景。解思梅是小艇觀測的倡議者,但一開始就遭到很多反對,許多人認為小艇不安全。到了北極之後,大家實地看了小艇,感覺小艇還不小,就願意上艇做實驗。

  今天放艇,不少科學家覺得沒有太陽、風太大,恐怕沒有效果,但老謝覺得再不做就沒有時間了。前兒天第一次放艇時,科技人員原本只同意4個記者上艇,結果有5個記者上艇,遭到強烈反對。

  他們擔心人太多會影響工作。最關鍵的是,他們都沒有在冰海小艇上呆過,不知道這麼長時間會冷成什麼樣。如果記者都躲到唯一的「避風港」——駕駛台中,他們到哪兒休息呢?」

  負責協調新聞記者的吳金友十分為難,他一方面想為每一個記者都創造一次上艇採訪的機會,但又不敢戴「影響科考」的帽子。所以,第一次上艇前,他交待記者不要進駕駛台避風。寒風中的七八個小時,記者們果然沒有一個進去,當時上艇的唯一女記者袁力,由於上艇前寫了一宿的稿子,在小艇甲板上的寒風中睡著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