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二三 |
|
◎第二章 科考楚科奇 §0713(BJ0714)進入北極圈,大家興高采烈慶祝一番 7月13日(北京時間14日)0點32分,我們的船沿西經170度線在楚科奇海向北挺進時,開始出現浮冰。此前十幾分鐘,我正在駕駛臺上,船上的雷達信號表明,前方出現密密麻麻的冰塊反射。 開始冰很小,只是一片一片的,很輕盈,有點像春水融化時帶去的冰峭。看了幾眼,我們又回到船艙各忙各的。 忽然,船體「咚」地震動了一下。這是開航以來船級晃得最厲害的一次。我們全都跑了出去。小冰片已經變成了大塊大塊的冰,剛才船是從一個大冰塊上壓了過去。遠遠近近全是冰,如萬馬奔騰,向船頭湧來。 這時太陽升了起來,照得海水和冰塊發紅,大家全到了甲板和船頭上,攝像機、照相機,膠捲式、數碼式,長焦頭、廣角頭,傢伙全端出來了。中科院大氣所的曲紹厚研究員老夫少年,竟然脫去上衣,扔在一旁,引得大家的勁頭全對準了他。 我和老高等幾個當時正站在船頭二層小平臺上,端著相機趕緊喊:「老曲!曲老!看我們一眼。」可能還是感覺太冷,老曲沒聽見我們的話,只照了個側影。 後來問老曲,是不是一時激動所為。老曲搖頭說:「不,我每次去極地都要脫光膀子。外國人不說我們是東亞病夫嗎?我就是要給他們看看!」 在船上聽老隊員說,13次隊去南極時,船上有個日本科學家,在冰天雪地裡只穿著背心褲衩在甲板上跑步。中國科學家不甘示弱,組織了13個人也只穿著背心褲衩在甲板上跑,邊跑邊整齊的喊著號子,其中還有個女隊員。見此情景,日本科學家也出來了,跟在隊伍最後跑起來。 第一次看見浮冰時,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稍微平靜下來,就開始評頭品足。 有人問:你們說,這浮冰像什麼? 首席科學家陳立奇說,這種冰三三兩兩地散落在水面上,就像江南水鄉的荷葉。但從冰上覆蓋著的一層雪來看,像是一場暴風雪攪碎了完整的冰面。我腦海裡馬上浮現出一隻大手揮著大棒在結滿薄冰的水面上攪動的形象。 可我自己覺得,被浮冰占去了大半的水面,更像一場激烈戰鬥留下來的等待打掃的戰場。因為白色的冰上,不時可以看見黑色的斑塊。隨著船再往裡走,冰上的黃色或褐色物體更多了。 楚科奇的海冰為什麼這麼髒? 陳立奇認為這可能是西伯利亞吹來的塵土。 卞林根研究員則認為,這些海冰並不是當地的「主人」,而是被海流輸送過來的陸緣冰。冰上的汙物來自陸地。 北冰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兩支海流,一隻從格陵蘭以東進入北冰洋,沿陸地邊緣逆時針運動;另一支從白令海峽經楚科奇海進來。從我們船所處的位置來看,洋流可能帶來的是西伯利亞靠北冰洋沿岸的冰。 船上一位對生物有研究的考察隊員認真觀察過後指出,海冰上不是汙物,而是附著的藻類。 曲紹厚研究員則說,有海藻,分佈在底部放冰塊中;也有汙物,分佈在表面。 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眾說紛紜。 7月23日淩晨5點38分,雪龍號考察團穿越白令海峽,跨過北緯66度33分,進入北極圈,這是中國遠洋考察船首次進入北冰洋。 按照計劃,考察隊今天開始在北冰洋外海楚科奇的大洋調查作業,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活動正式開始。擔任此次科考首席科學家助理的秦為稼說,預計考察團明天將進入北冰洋浮冰區,屆時各項相關考察工作將相繼展開。回顧10多天的航程,這位首席科學家助理說:「此次航行特別順利,一路上海況和天氣等情況對於考察隊員開展大氣和大洋走航觀測、獲得珍貴走航觀測資料非常有利。」 幾天以來,考察船經過的區域白天越來越長,而夜晚越來越短。現在正是極晝,進入北極圈以後,黑夜已經完全消失。這對考察隊員的休息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有利於爭取時間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考察船上的氣象預報專家解思梅說,根據收到的最新雲圖分析,北冰洋的冰情較前兩天已有明顯好轉,在部分海區海冰外緣已經回縮到北緯71度,這非常有利於考察團到達預定的北緯82度目標。 預計從今天晚上開始,考察船將進入浮冰區。船上天氣預報顯示,明後兩天考察區域多雲轉陰,風力 4~8級,海面上有大霧,能見度非常低。 北極圈是北美66度33分的緯線。在夏天進入這條線,意味著我們進入了太陽不落的地方。大家興高采烈的慶祝一番,把出發時自己帶上船的西瓜、黃瓜和西紅柿全吃了。不過,在冰箱裡放了半個多月,也都蔫了。前兩天講座時,秦為稼放了幾條幻燈片,其中有一張印象深刻:一位外國船員手持一塊標牌,上寫「南極圈」幾個大字。 極圈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但在地面和海面上,則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作為它的具體標誌,穿越極圈時,也不會感到突然的變化……現寫標牌來不及了,我就抄起一本《挺進北極》的書,受到大家熱烈歡迎。我們一起大聲讀著經緯儀上的讀數,然後在駕駛台裡合影留念。 據說外國船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你的船從赤道經過,以後可以把一隻腳放到餐桌上;如果從極圈經過,那麼你就有資格擺上去兩隻腳。把腳放到餐桌上畢竟不是紳士所為,但從中可以看出乘船過極圈不是常有的機會。進入極圈前,大群的鯨魚在船的周圍接二連三地噴出水柱,在陽光下形成此起彼伏的水霧,使我們自我感覺極受歡迎。 聽吳金友介紹說,極圈無法區分寒帶和非寒帶氣候,也不能界定動植物的種類。事實上,不同的學科對北極(和南極)有不同的界定。 生物學家以生態線來劃分北極, 他們把樹作為北極南端的界限。 樹線是指樹(一人高為標準)在地球上生長的界限,在北半球,苔原帶和北方的森林有著清楚的界限,樹線以北的區域為北極地區。按照他們的劃分,北極的面積約有4千萬平方公里。 冰川學家根據冰川的狀況來判定北極的界線。由於北極圈內存在著大面積的永久冰層,不會溶化;同時還存在季節性的冰層,這些冰層冬天形成,夏天消融。永久性冰層和季節性冰層的界限在地圖上可以清楚地標出來,這條線以北的地區屬北極。按照他們的劃分,北極大約有2千6百萬平方公里。 氣象學家也有自己的主張,他們以7月份平均10度的等溫線上(海洋是5度的等溫線)作為北極的氣候界限,界線以北的地區就是北極,大約有2千7百萬平方公里。 海洋學家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用輻合帶來界定北極,因為水體不斷波動,面積很難確定。 政治家眼中的北極界線最隨心所欲,總是根據需要一會兒選擇靠近北極點的緯線,一會兒選擇遠離北極點的緯線,北極的面積會被任意改變。 但是,通常來說,人們的普遍接受的劃分是從地理學的角度,即北極地區是指環繞在北冰洋周圍的美洲大陸和歐亞大陸的北端,格陵蘭島以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北部組成的那一片陸地和海洋。在這個區域,我們可以劃一個圈,即北極圈,把北極明確界定出來,其面積為2千1百萬平方公里。北極圈距北極點還有2606公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