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一九 |
|
§0712-2(BJ0713)兩岸科學家攜手,開中國極地考察之先河 到達羅姆港之前,電話、傳真來來回回,領導們吃不好、睡不香。因為船上的兩個最重要的儀器出了問題。一個是氣象自動觀測儀,一個梅花采水器。 前者是今年6月,國家海洋局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從芬蘭一家公司購進的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氣象自動觀測儀,專門用於此次北極考察。但離岸前就被公司的工程師把儀器的主板給燒了。梅花采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海水取樣設備,圓形鋼架的一圈排著11個采水窗口,狀如梅花。這次科考主題是海冰氣聯合觀察,少了這兩樣設備,考察的2/3的內容就沒法做了,還去幹什麼? 到了羅姆港, 問題都解決了。7月12日芬蘭工程師在羅姆港登船,把氣象儀修好。不久,采水器也找到問題了,原來是電池壞了,只有電壓,沒有電流。 不過考察隊也付出了代價。接送芬蘭人上下船,雇的是當地人的小艇。當時雪龍號離岸僅1海裡多一點(約2公里),小艇往返一趟要花1000多美元(接近1萬元人民幣),三趟總共花去3400美元。雪龍號自己也有小艇,但人家不讓你放。這有點讓人懷疑開小艇的主兒是不是跟當局有親戚關係。 臺灣科學家張瑞剛如何登上雪龍號我沒看到,我正在睡覺時,小艇把他送上來了。聽說開小艇的姑娘非常美貌,我非常懊悔,倒不是因為沒看到美女,而是覺得應該把登船的場面拍下來。一路上確實很單調,這就應該是比較精彩的場面了。 張瑞剛是和聯合報記者李彥甫一起到達羅姆港等待上船的,但最終登上雪龍號甲板的,只是張瑞剛一個人。聽說他倆通過北京的機構進行了最大可能的爭取,但沒有成功。 上船後,大家估計他可能心情不好,沒敢去找。午餐時,他出現在餐廳裡,記者們也都不動聲色地靠近,想聽點信息。張瑞剛對面日本女科學家東久美子,他們用英語交談起來。細聽才明白,他們原來在上海就見過面,雪龍號啟航前,張瑞剛專程到上海登船瞭解過情況。 張瑞剛旁邊貼著我們辦的《北極探索》報第二起,他轉頭看了一眼,我說了一句:「這是我們船上辦的報紙。」他說「是嗎?」大家看他的心情還沒壞到不願意說普通話的程度,就你言我一語的向他提問。開始大家問的都是羅姆港的問題。 張瑞剛介紹說,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小城。全城人口不到4000人,40%是愛斯基摩人。這裡的交通主要是航空,他是坐波音737-400過來的。全城只有一個十字交叉的主要大街,除教堂外,最高的房子只有兩層。從城裡到機場出租車只要5美元,買了要5分鐘,快了僅2分鐘。這裡的文化水平、生活條件都比美國其他地方低得多,但物價高得出奇,因為這裡曾盛產金礦。小小地方,美國陸軍和海軍都設有基地。 張瑞剛的興致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得多,他主動跑回房間,拿出他在小城購買的五彩絢爛的郵票展示。大家連聲說:「在這兒停了一整天,沒上岸看看,太可惜了!」「我還有圖片沒沖出來,否則更美。」張瑞剛在小城住了3個晚上,走遍了每一個角落。聽說一位愛斯基摩人老婆婆曾經徒步走到過北極,便慕名前去,只見其居不見其人。得到的說明是80歲的老婆婆出去旅行了。 晚上我又去找張瑞剛,話題不自覺就從聯合報的李彥甫身上開始。張瑞剛歎一口說,「我倆明晚一宿都沒睡覺,拼命打電話,所有能找到的高層都出動了,電話費折合人民幣也要好幾千塊,一直到今天中午我們還相信一定會成功。沒想到……」 他又說,李彥甫畢業於新竹清華大學,雖然只有30歲,卻是臺灣很有名的記者。他1997年3月赴黑龍江省漠河縣報道日全食,在臺灣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並因此得到全臺灣每年只證1個人的科學報道獎。這次參加北極考察的報道,有關部門早就批准,聯合報已用整版的篇幅作了特別報道,並宣佈開設專門欄目。事到臨頭卻被拒之門外,對李彥甫打擊不小,他便哭邊給報社傳回一份辭職函。畢竟,這件事對他個人和聯合報的信譽都有嚴重影響。 不管怎麼說,張瑞剛能順利登船,意味著大陸和臺灣的科學家在本次北極科學考察活動中攜手合作,開創了中國極地考察史上的先河。他將與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鄂棟臣教授一起,在本次科考中進行北極地區絕對重力場的測量。這也是大家對他格外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參加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使張瑞剛成為第一個到極地進行科學研究的臺灣記者,他因此「感到十分榮幸」。他上船後找到船長先敬個禮,「我的淚水差點出來,我為祖國的強大感到自豪」。 今年47歲的張瑞剛已經是個退休資深教授。他介紹說,在臺灣,年滿65歲和工作滿25年的都可以申請退休。為了學術研究的自由,他辦理了退休手續,到明新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擔任教授。明新技術學院是臺灣私立大學中較好的一所,擁有1100多名學生。「學院很重視科學研究」,張瑞剛說,院方投資建立了GPS衛星追蹤站,「GPS系統一買就是幾十套,讓學生有學習使用的機會」。 張瑞剛大學學習大地測量,碩士研究物理大地(測量學由幾何大地、衛星大地、物理大地之分),到加拿大讀博士專攻GPS(全球定位)。「我是臺灣唯一作重力測量的人」,張瑞剛不無得意地說。他與美國一家生產絕對重力儀的公司一直保持聯繫,今年2月,公司通知他一種先進的便攜式絕對重力儀將要投產,他便定了一台。定價22萬美元,他只花了9萬美元。「因為公司也很想知道這種儀器在北極的使用情況,這將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野外進行絕對重力測量。」 這台儀器是他和鄂棟臣教授合作項目的核心儀器,也是美國公司生產的世界上第一台同時也是目前唯一一台該類型的儀器,今年6月剛剛出廠。鄂棟臣教授和張瑞剛合作進行的也是中國極地考察史上第一個正式立項的測繪方面的科研項目。他倆計劃在首次科學考察中利用便攜式絕對重力儀,這將是世界上首次在北冰洋的永久海冰區進行絕對重力數據的測量。 地球重力是進行火箭發射、導彈制導等必不可少的數據,也是溫度、氣壓、重量等各種計量器具的基礎。利用重力值,可以準確測算出地球表面的起伏與高度。測量動力有絕對重力和相對重力之分,相對重力測量比較簡單,但要與絕對重力基準點比較後進行推算,如果相距太遠,則會產生較大誤差。測量絕對重力以前都是在室內進行的,因為儀器本身又大又重,且要求在嚴格的恒溫條件下,四五個人進行24小時以上測量才能完成。張瑞剛教授在美國購買的這台新研製的便攜式絕對重力儀,體積小、操作方便,只需1個小時就能得到精度更高的數據。 鄂棟臣和張瑞剛準備通過測得的數據建立北冰洋的絕對重力基準網,並將結果通過國際權威雜誌公佈。為準確起見,張瑞剛說,6月初一拿到儀器就到美國國家大地測量局建於科羅拉多州朗曼附近的桌面山的基準點進行了對校,考察結束後,他將再次對校。為了這次考察,張瑞剛做了精心的準備。他向記者展示一塊1.5米見方、做得很細緻的多層板,說這是他設計好從臺灣帶過來的。我真難想像,他是怎樣抱著這個東西上飛機的。 張瑞剛還是武漢測繪大學的客座教授,並帶著一個博士生。他是以武測鄂棟臣教授研究組成員的身份參加此次北極考察的。雪龍號啟程前,張瑞剛還去上海登船瞭解情況,3天前他才從臺灣坐飛機到達羅姆港。「我參加極地考察,是希望引起臺灣學者的注意,讓他們認識到,可以和祖國大陸的科學家一起合作進行極地研究。」張瑞剛已被正式確定參加中國第1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他拎著「寶貝」測量儀,將於今年赴南極一顯身手。 我們感興趣的另一個話題是羅姆港。張瑞剛無形中成為我們當中唯一瞭解這個小鎮的人,他於是寫了一篇《羅姆港雜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