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死去活來-我與世界級企業巨頭的對話 | 上頁 下頁
七四


  施崇棠說:「華碩每一項產品上市前,都要經過數百、甚至上千項的測試,這樣的測試我們叫『18銅人認證』。以前學功夫的人要從少林寺出師的話,一定要與18個銅人比武,18銅人的武功非常厲害,必須經受住他們的十八般考驗才能出師。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想把產品做得很扎實、很徹底,讓客戶完全相信我們。」

  「一般公司在產品生產完成後才做品管檢查,華碩則在研發階段便將所有可能的問題都考慮進去,在量產前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頂尖的工程是華碩的命脈。」

  華碩有一套完整的品質監控程序。在設計階段,華碩研發部門即舉行多次設計研討和測試程序。

  在生產階段,使用高品質的SMT和自動測試設備,所有華碩的產品在產品線皆須通過非常嚴格的測試和燒機測試。「我們的品質控制程序還包含:進廠零件品質監控,生產過程品質監控,可靠性測試和環境測試等。」

  「另外,我們還要照顧到生產週期。因為現在產品週期這麼短,逼得你不得不去考慮生產週期的時間,你又不能擴大太多的生產線來達到量產,因為這會使成本提高得很多。怎樣做到品質好。速度快、在最短時間內做得最扎實,這也是一種考驗。我們在這方面有一些技巧,讓測試合格率能達到最高。另外,人員素質的提高也是一個關鍵。」

  讓高手與高手對話

  把人招來不容易,留住人才就更不容易,施崇棠認為留住人才的關鍵在於:「應該讓員工在物質上與精神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回饋,並儘量與公司成敗結合在一起,讓大家的潛力能完全發揮出來。」

  華碩電腦公司總部只是一座陳舊的四層大樓。雖然總部外觀不起眼,但總部的地下室卻有一座頗為現代的大游泳池。施崇棠說:「從成本上來看,也許不大划算,可是看到大家都拼得這麼辛苦,我覺得這麼做還是很值的。」

  施崇棠對中國人瞭解很深,他說:「有點本事的華人往往愛跳槽或出去創業,華人流動率往往很高,所以我們才要下更大的功夫。因為我們自己是技術出身,所以能夠非常瞭解技術人員的心理。我們在很早就做了很好的規劃,為的是把員工的心留下,讓他們覺得我們已經對他們很好,使他們輕易不會想到外面去做事,因為到外面創業要冒很大的風險,不是誰去創業都可以獲得成功,還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

  「華碩向心力很高,是因為我們下的功夫比別的企業更深一些,我們非常瞭解員工的心理,員工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我們要去培養、關懷、珍惜他們,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潛力來,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常常讓員工共享公司的利潤,讓他們在物質上都有相當不錯的回饋,他們很多人都是公司的股東,我們每一年都要把公司10%的利潤分給員工,這還不包括股票上的分紅。」

  施崇棠認為只考慮員工的物質方面不足以留下員工的心,因此還要考慮員工的精神方面。「我們很驕傲的是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工作環境,讓他們覺得在這裡工作很有成就感。舉個例子來講,雖然我們的研發費用每年只占華碩營業額的2%,但由於華碩主機板業已建立起相當的名聲,再加上好的工程師聚集一堂,對其他優秀的工程師自然也是一種吸引力。我們這裡聚集了很多高手,高手與高手一起談話,他們會覺得很興奮,再加上我們給他們配備了最好的設備,讓他們與公司的成敗結合在一起。因此,在臺灣我們技術人才或幹部的流失是最低的。技術人才的流失不到1%,這是很少見的。當我把這事跟國外廠商說時,他們都嚇了一大跳。」

  現在,華碩已經有3200多人,真正做研究發展的工程師有240人。

  擊毀英特爾主板之夢

  施崇棠來華碩後還制定了一項策略,即走近世界級大客戶。1994年,英特爾當時比較擔心IBM、摩托羅拉、蘋果公司聯合推出的Power PC。為此,英特爾還把Pentium 100推出的時間表從5月移到3月,想以此保持住市場競爭力。英特爾在全球選擇了包括華碩在內的三家主機板廠商試產。當時英特爾有兩個CPU(微處理器),「但英特爾原本只希望一個CPU能夠與主機板搭配運作就算不錯了,當華碩的主機板卻讓兩個CPU都運作起來。當時我們沒有微軟公司Windows NT的幫助,在那種困難的條件下我們把品質提得這麼高,在歐洲電腦展只有我們華碩一家主機板上的兩個CPU在轉,這引起了轟動,德國最有名的雜誌C,T.Magazin,還把我們的主機板做了封面。由於我們在技術上的領先,使得我們日後與英特爾變成了很深的合作夥伴,這使我們擁有了領先和速度上的優勢。」

  「現在,世界大客戶在我們的客戶中占得比重很平均,可是當初我們搶世界級廠商的大訂單並不容易,因為過去主機板代加工均「各有其主」,關係不易改變,華碩之所以能不斷接到大單,主要是高品質獲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