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死去活來-我與世界級企業巨頭的對話 | 上頁 下頁
七三


  施崇棠出來創業那年,主機板領域在全球正處於一個技術比較平緩的時期,大家都在做同樣的東西。「主極競爭環境相對於今天而言,對創業者比較有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主機板競爭的不激烈。1994年,主機板領域裡的領頭羊是美國的Micronics,而英特爾那時也開始推主機板,並喊出第一年做1000萬片的口號,那時候的1000萬是很大一個數目,這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當時很多人勸我說,英特爾很凶,不要和他們作對。但我認為考慮這些都沒有什麼用,最重要的還是要莊敬自強(臺灣話,即靠自己不斷努力,把自己的競爭力真正提升起來)。」

  「我一直有一個非常執著的想法,即以技術為根底,再加上一個好的市場策略,內功再加上外功一起上,我們就可以創出一番天地來。這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但後來證明,在整個技術上、在整個品質的穩定度上,再加上臺灣整個的效率、成本、彈性優勢,我們有機會超越它。」

  後來,爭論不再出現,因為時間證明,施崇棠的做法是對的,中國人還是有方法來打敗英特爾的。

  苦招第一流人才

  「大家都能記住世界最高峰的名字,但不記得第二高峰是哪一個峰。只有在技術和產品上最領先,再加上市場上的宣傳才會有最好的效果。」帶著這樣一種想法,施崇棠一來華碩,便把華碩定位於計算機主板業裡的老大。因此,他把華碩規劃得很大、也很深:最高的領先、最佳的穩定度、最一流的設計。最一流的產品。

  施崇棠清楚一點:要實現這一夢想就必須廣招最一流的人才,「要把技術團隊很快、很堅強地建立起來。但那時我們儘量不去挖宏基的人。」

  「我有一個最有利的條件,因為我在業界呆得時間很長,在臺灣和美國認識業界很多人,再加上我自己是技術出身,對哪些人真行、哪些人真不行都比較瞭解。另外我們也在找從最好學校出來的畢業生,並對他們進行非常好的訓練。」

  但是,以5年前的華碩當時的名氣和條件要招收最一流的人才又談何容易。「很坦白地講,那個時候是我們最痛苦的時候,但也最值得回憶。那時為了找到真正的人才,找到那些比較資深的和專業新人,我真是煞費了苦心,將所有的可能都找了一遍,我到處三顧茅廬,到處打電話,甚至常常打到晚上12點到回點,這是最笨的方法了。」說到這,施崇棠笑了起來。

  「然而,我作為總經理的身份親自去找他們,在技術上又可以與他們談得很深入,另外,我表現了我的最大誠意,當然也有收入上的承諾,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也不會給出太多的東西,因為對一個好的工程師而言,他並不完全看你的收入和股票,他們對其他部分也還很重視。」

  用這些「笨辦法」,施崇棠陸陸續續招進來30多位人才,再加上原有的技術力量,「人才種子」終於建立了起來。

  在以後的日子裡,施崇棠一直非常重視人才的招收和培訓。他說:「華碩現在招人時,不像已往那麼困難,現在的人才都願意往華碩跑,我們先在好學校中挑選精英,進入華碩之後我們不會讓他們立即上線,而是從最基礎的部分重新開始訓練,有的甚至在6個月內都沒有實際去工作。我們從第一台個人電腦是怎麼設計的,然後到現在這種最新的技術一步一步教過來。因為我們找的都是最好的畢業生,都是臺灣大學、臺灣交通大學的學生。這一點是我們比較驕傲的地方,現在,我們自己培養的新人也都起來了。」

  施崇棠認為,負責生產的工廠以「效率」為評估重點,研發(研究開發)工作雖不能以時間來要求,卻可以解決問題的效率來要求,好的工程師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一切問題,而次級的工程師可能必須花上數倍時間,這些都是「品質」問題。

  18銅人認證

  「我做事的原則是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如果你領先的時候,宣傳起來大家都記得住你,而你不領先時,花很多錢做很多廣告,效果也不會太好。」

  施崇棠認為高品質可以決定一切。因此他在來到華碩後首抓的第一件大事是為公司立下一條鐵規:絕不向品質低頭和妥協。

  「大多數公司遇到技術瓶頸時,有時往往會妥協,但我們在1994年就提出對品質絕對不能妥協,並宣誓以示決心。剛創業起來的公司工廠往往像一個遊擊隊,但我們卻不是。我們除了在研究發展、技術人才、經營理念之外,還狠抓製造,使工廠在製造方面進步很快,我們要真正做到超越日本人的製造水平,現在,我們的製造已是世界級水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