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死去活來-我與世界級企業巨頭的對話 | 上頁 下頁 |
七一 |
|
理念共享 選擇簡單 簡單的東西是美好的東西,不幸的是很多人卻體悟不出其中的甘美。許正勳從創業過程到管理原理,似乎簡單到不能再簡單、順利得不能再順利,甚至讓人感到有些「傻人」撞大運之感。然而,在我們輕描淡寫地揮出一些定論之前,還是分析一下在選擇簡單的背後,許正勳所背負的是什麼。 雖然許正勳切入高科技圈內時是一個非常的外行,這麼多年做起高科技來非常地辛苦,8部車子坐壞了5部,但18年後,他早已是一位技術通,並把握住了公司的產品發展方向的方向盤。這是其一。 雖然許正勳開了臺灣企業之先河,接納當時既無產品、又沒有發明出特殊技術的三位工程師,並慷慨給了不少的股份,但三位工程師也沒有都為許正勳一直服務到今天,一位是在6年以後離開,一位是在9年以後離開。但正是三位工程師當初讓許正勳準確地抓住了進入高科技大門的敲門磚。 雖然許正勳能在18年前就實行了人性化管理,但許正勳告訴我們說,全友公司還是有人才不斷地流動出去創業,因為在臺灣有盧、兒才能的年輕人都想自己創業。今天在臺灣總部周圍駐滿了掃描儀的公司,而那些公司的創始人都是從全友公司中出去的。尤其在1993年全友公司剛上市那一年,人才流動率居然高達400。但是許正勳說,「雖然當時對我們有些影響,但人才流動有時並不全是壞事,因為只有這樣大批新人才能不斷湧進來,你的企業才能不斷保持新鮮血液。這是其二。 有一年,有家公司派人到全友公司臥底偷技術,結果將一個部門的整票人都帶走了,這個官司在臺灣打了十幾年,最後法官問許正勳,你是要打贏官司呢,還是要創造保護知識產品的法律來?許正勳選擇了後者。這是其三。 我們從以上三個例子可以看到許正勳在選擇簡單的過程中確實背負了一些沉重的噪音,但是這些不妨礙他今天作為一個成功者出現在我們面前。 我曾經問過幾個企業家這樣一個問題,即為什麼美國人在商業運作、管理上的線條很簡單,但為什麼獲得成功的偏偏是他們? 許正勳也選擇了簡單。但仔細琢磨一下,我們就會發現許正勳所走過來的路線實際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得與失的辯證過程。中國有一個詞很有意思叫「得失」,兩個意思完全不同的字排在一起,並不是一件偶然現象。有「得」才有「失」,無所謂「失」也就無所謂「得」。一個人總想「得」,一聲兒也不想要「失」,結果往往得到的最少。水是由兩個完全不同的物質氫與氧結合而成的,你要得到水,就不僅只接受氧,還要接受氫,你不能將它們分開來分別接受,必須將其化合後接受才能得到水。成功往往是「得」與「失」相互包容的一個過程,在你想「得」的過程中往往也就接受了「失」。 為什麼成功者總能抓住機遇,不成功的人總也抓不住機遇?這並不是上帝的偏愛。問題在於很多人沒有想明白自己最終想要什麼。所以當機會飄過來時,總愛患得患失,讓機會流走。「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做成」,這是許正勳堅強的理念,因此他在遇見事情時首先分析的是裡面有沒有機會,只要有機會,他會不顧風險怎樣,不顧現成的框架,他都會搏一下。 如果當初三個工程師有現成的產品、有現成的技術,就會成為許正勳的不幸,因為三個工程師也許就歸不到許正勳的旄下,許正勳也就很難圓上他的高科技之夢。 雖然許正勳的一些人性化管理也沒有鎖住一些人員外流的腳步,但如果沒有這種外流的危險,許正勳又怎能拼命吸納新鮮血液?如果沒有人性化管理,方方面面都管得很死,全友的員工怎會集體自覺加班加點?而全友公司又怎能在18年裡創造出200多種專利來? 許正勳參悟透了,因此,無論其在創業還是在管理上,都能輕鬆自如地抓到點子上。 「失」並不可怕,但這只有在「內功」很強的前提下,才不致淪為一句大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