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死去活來-我與世界級企業巨頭的對話 | 上頁 下頁 |
三九 |
|
理念共享 絕對孤獨 說起孤獨,很令人膽戰心驚,因為它很會害人。 上大學時,曾有一個時期我非常迷戀尼采的書,因為其華美如歌、淒涼如詩、激昂如風的行文常常會把人拍打得熱血飄飄。但尼采的偏激、孩子氣似的表白方式,又很難在人的心裡樹起一個絕對的「權威」。比如,他甚至會在書中說出「我為什麼如此聰明」這樣的狂言。當時的我也不是很明白尼采為何不像其他的哲學大師如黑格爾或費爾巴哈那樣理性一些、嚴謹一些、或更像哲學家一些。在課堂上,教師們對尼采的東西進行了絕對的灰色定格,因此,當時的我雖然喜歡尼采,但無法真正理解、也不敢真正去靠近。 但這不奇怪。激情萬丈的尼采在100多年前和100多年後都大孤獨了。當尼采的《荷馬與古典文學》問世後,他那罕見的才華曾讓當時的人驚歎不已,這使他在25歲那年就成為大學教授;但過了十年,他卻因寫出了著名的《悲劇的誕生》而「信譽」掃地,為此,他不得不辭去大學裡的教職,過起了漂泊無定的生活。34歲那年,當他把批判瓦格納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寄給瓦格納時,兩位好朋友從此分道揚鑣。在情愛方面,幾次均淺嘗輒止,至死未婚。儘管尼采為自己定位於以戲劇的眼光看待人生和社會,雖然他足夠聰明,也足夠勇氣,但最後還是進入了瘋人院。因為沒有工作、沒有友誼、沒有愛情的生活,讓尼采陷入了絕對的孤獨中。 世界上還有一位了不起的人也是因為孤獨至極將自己的耳朵割掉而最後發了瘋,他就是讓無數個現代人拜倒其腳下的畫家梵高。梵高和尼采一樣,在事業上幾乎沒有什麼長久的朋友(只有一個哥哥),也沒有獲得過一世的情愛,更糟的是直到他臨死時,其價值也沒有得到過世人的承認。梵高在其精神的島嶼上越是努力耕耘,就越發地顯得孤獨。他一生都在孤獨中浸泡著。當他被孤獨一點點撕扯、折磨得無法喘氣、筋疲力盡時,他只好發了瘋。 萬緣放下皆為空。然而,誰又能瀟灑到這一步?很少有人能抗得過這種極端的孤獨。「人要獨居,必須是野獸或天神」(亞裡斯多德語)。大的精神鬥士如果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往往會被孤獨活活淹死。像薩特這樣的「巨怪」之所以最後沒能瘋掉,是因為他不僅有自己的朋友圈,還有一個終身的情侶——波娃。馬克思之所以能頑強地與整個資本社會進行較量,除其自身超凡能量外,還因有與恩格斯這樣罕見的友誼,也因有像燕妮這樣的一個終身伴侶。 沒有一個人能擺脫掉孤獨。孤獨是我們整個人類家族共享的一種灰色精神。因為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趕路者。孤獨地一個。來到這個世界,再孤獨地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 儘管在這個世界上活著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擺脫孤獨,然而,人只要想活在一個正常狀態,就萬萬不能處於絕對孤獨中。很難想像當有一天,你所有的親人、所有的朋友都不在人世時,你還會有力量活下去。監獄裡最能整治犯人的一招就是把犯人長期放在單間裡,讓其長年累月地處於孤獨之中。 雖然每個人都是一個孤島,孤島卻離不開孤島,孤島必須與孤島交流,孤島必須與孤島溝通,只有這樣人才會活得有生氣。然而,孤島的界面如果不友善,交流起來就會顯得很困難和無聊;尤其是當觀念、虛偽、私欲、嫉妒、狹隘、惡毒爬到人們中間長滿疥瘡時,互動交流的空間就會被擠扁,有時會形成一條窄縫,最嚴重時,甚至連一絲藍天也會被撕扯得精光。 人的力量在絕對孤獨面前,顯得極為可憐。它會把人壓得難以喘氣,會把人的心態擠扁壓彎,會使心態跟豆芽菜般脆弱,此時,猜忌人、不信任人、行為偏激鬼怪等陰柔之氣皆會跑出來彌漫亂躥。 普通人更抗不過孤獨的侵擾。企業家僅是普通族裡的一份子,企業家與普通人不同的是他要管理普通人、要將一群有缺陷的普通人擰在一起、讓普通人的優勢散發出來。如果一個企業家沒有一份良好的心態、好的管理手段、健康的思維方式,則會被這些普通人推入到孤獨的角落中,並盡各種手段來對付企業家。最普遍的現象是:員工表面上裝得唯唯諾諾,但暗地裡卻順而不從。員工的良心並非天生就壞,因為員工想在這樣的環境混下去,就必須將自己裝扮成所謂的「老實人」。 很多企業家只喜歡做寂寞高手。我們常常看到企業裡的一把手很能幹,而二把手卻沒有太大的能力但卻「老實聽話」。企業一旦遇到困境,這些平日裡的「老實人」不僅幫不上忙,有時甚至還會落井下石。 企業家在企業中有意無意地為自己設置了孤獨的怪圈,在這種怪圈中,領導想領導的事,員工想員工的事,領導沒有威信,領導往往被員工貓捉老鼠的遊戲搞得筋疲力盡、滿目盲盧、。真正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對生活有所參透的人,他們從不會將自己孤立起來,他們總願與員工很好地打交道,讓企業溝通的渠道暢流少阻。 我問王嘉廉:「讓一個企業進入一個永久的良好狀態,究竟是什麼在起關鍵作用?是企業的文化、營業業績、企業制度還是其他的什麼?」王嘉廉回答說:「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保證的東西,要使企業取得成功的話,是有些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人。如果你看一看我周圍的管理人員,你就會明白,是他們給我們的企業帶來了希望。因為他們有那種盡心盡力去工作的心,他們確實非常關心周圍的人,他們不斷地給企業文化注入活力,因此我非常樂觀地相信,我們這個企業可以得到不斷的成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