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上海灘風月女明星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田漢

  田漢(1889—1968),字壽昌,湖南長沙人,畢業于長沙第一師範學校,後留學日本。1921年,攜妻歸國,創辦了《南國半月刊》,並撰寫有關電影的文章,後集成《銀色的夢》出版。

  1926年,田漢應新少年影片公司之請,編寫了他的第一個電影劇本《翠豔親王》,因觸及時弊,公司未敢拍攝。1926年底,他發起創辦了南國電影劇社,並親擬發出啟事:「……酒、音樂和電影為人類三大傑作,電影年最稚,魅力也最大,以能白晝造夢也。夢者,心之自由活動,現實世界被壓榨的苦悶,至夢境而宣洩無餘,唯夢不可以作偽……」

  南國社投入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田漢自編自導的《到民間去》,但由於資金匱乏,這影片斷斷續續拍了兩年,仍未能拍完。1927年,田漢又主持拍攝了《斷笛餘音》,也未能拍完。田漢還為「明星」編成《湖邊春夢》,1927年攝成。這也是他第一部與觀眾見面的影片。

  1930年,田漢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成為「左聯」的重要成員。1931年他編寫的電影劇本《母性之光》標誌著他在電影創作上的轉折。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將主要精力投入了左翼電影的創作和指導,直至1935年被捕。

  1937年出獄後,首次以田漢為筆名,創作了《青年進行曲》這一電影劇本。1931年至抗戰爆發,田漢有9部電影劇本被搬上銀幕。田漢於抗戰期間完成的《勝利交響曲》和戰後完成的《憶江南》及《麗人行》也是該時期中重要的電影作品。

  田漢對中國電影事業有卓越貢獻。作為一位傑出的電影編導,他的作品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浪漫的激情、傳奇的色彩和現實主義的有機結合,使他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陽翰笙

  陽翰笙(1902—1993),原名歐陽繼修,出生于四川高縣羅場。1922年,就學于成部省立一中。1924年,入上海大學社會系讀書。在1925年的五卅運動中,陽翰笙參加了「三罷」鬥爭。1926年,他奉調入黃埔軍校,任中共入伍生總支書記、教官和政治部秘書。

  1927年底,他輾轉來到上海,即受郭沫若之邀,參加了「創造社」的工作。1928年起,陸續以華漢等筆名發表了以大革命為時代背景的一批長、中、短篇小說。

  在左翼文藝工作者進軍電影界之時,陽翰笙接受夏衍等人的建議,開始了電影劇本的編寫,第一次以陽翰笙為筆名,編寫了《鐵板紅淚錄》,隨後進入「藝華」。1940年,他任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至抗戰結束,他又創作了《八百壯士》等4個電影劇本。

  戰後,他主持了昆侖公司的編導委員會,並創作了《萬家燈火》,改編了《三毛流浪記》。陽翰笙的電影創作特色也是十分鮮明的,他的作品無一不是緊扣時代脈搏。他的電影文學創作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表現波瀾壯闊的社會風雲,一類是通過對個人命運的描寫揭示社會矛盾。他與夏衍、田漢是左翼電影運動的三員猛將。

  §孫瑜:

  孫瑜(1900—1990),四川自貢人,生於重慶,先後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和北京清華大學文學系。1923年赴美留學,1926年學成回國,1927年正式跨入電影界。

  孫瑜任編導的處女作是1928年為「長城」拍攝的《漁叉怪俠》。「長城」結束後,孫瑜轉入「民新」,1929年編導了《風流劍客》。

  「聯華」成立後,孫瑜開始展現其非凡的導演才華,「聯華」的最初兩部影片《故都春夢》和《野花閑草》均出自孫瑜之手,使「聯華」一鳴驚人。此後,孫瑜走上了艱難的現實主義電影的探索之路。

  1931年、1932年編導的《自由魂》、《野玫瑰》、《火山情血》擇取的均是勇敢地面對現實的題材。1933年編導的《小玩意》、《體育皇后》,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大路》,寫下了30年代電影史上光輝的一頁。

  抗戰期間,孫瑜編導了《火的洗禮》。抗戰勝利後,赴美考察,1948年回國,參加了昆侖公司,並籌拍《武訓傳》。

  作為一位傑出的電影編導,孫瑜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一方面他從不回避現實,另一方面,在具體創作上,他的影片充滿了樂觀明快積極的情緒。這種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巧妙結合,正是孫瑜影片的最大特徵。

  孫瑜還是一位善於發掘和培養演員的伯樂,金焰、王人美、鄭君裡等皆是因主演孫瑜編導的影片而成名的。他對於演員,總是循循善誘,耐心啟發,使演員與角色產生心理共鳴。

  §蔡楚生:

  蔡楚生(1906—1968),廣東潮陽人,12歲時到汕頭一家小錢莊當學徒,18歲時即置身革命。後隻身來到上海,經朋友介紹,在一家電影公司做個相當於打雜地位的職員。

  1929年,蔡楚生結識了同鄉名導演鄭正秋,得到鄭的賞識,從而進入「明星」,並師從鄭正秋學習導演。1931年,蔡楚生加入「聯華」,並編導了處女作《南國之春》。

  1932年左翼電影運動的興起,大大拓展了他的視野,1933年以後編導或導演的影片《都會的早晨》、《漁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既是當時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在藝術上幾乎每部又都是可圈可點之作。

  抗戰期間,蔡楚生編導了《孤島天堂》和《前程萬里》兩片。抗戰勝利後,他成為昆侖公司的主要編導,拍出了中國電影史上不朽的名作《一江春水向東流》。

  蔡楚生的作品從精神到方法,都是嚴格意義上的現實王義。他創造的主要銀幕形象,不論是正面的、反面的或中間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性格鮮明而能為觀眾接受並難以忘懷的。

  與鄭正秋一樣,蔡楚生也是民國電影史上擁有觀眾最多的電影編導之一。居於民國電影史上賣座率前列的三部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漁光曲》和《姊妹花》,皆出於鄭、蔡二人之手,而且前兩部都是蔡的作品。

  蔡楚生的成就得到了舉世公認,他是第一個為中國電影贏得國際榮譽的編導。幾十年後,他的作品再度在中外上映時,仍深深打動了觀眾,他的藝術才華,令中外同行們讚歎不己。

  §史東山:

  史東山(1902—1955),原名史匡韶,浙江杭州人。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史東山就表現出了對藝術的特殊愛好,但家道中落,史東山被迫赴上海謀生,在上海電報局當報務員。不久,進入但杜宇的上海影戲公司任美工師,從此即愛上電影這一行。

  1925年,他所編寫的《柳絮》被公司錄用,並讓他自己導演,新片映出時,他第一次用了史東山這個名字。此後他轉入「大中華百合」,編導了《同居之愛》、《兒孫福》和《王氏四俠》三片,流露出唯美主義傾向。

  1930年,史東山進入「聯華」,翌年,導演了描寫男女愛情的《銀漢雙星》。九·一八的炮火使他從藝術的迷夢中驚醒,他參與編導了《共赴國難》、《奮鬥》等片。1934年轉入「藝華」,編導了《女人》和《人之初》。此時,史東山已從唯美主義轉向了現實主義。

  他的影片,開始觸及社會現實,同時,在影片的風格上,依然富有美感,並求得了與影片內容的融合。

  「國防電影」的口號提出後,史東山在「新華」與田漢首次合作,導演了《青年進行曲》,他自己則編導了《長恨歌》和《狂歡之夜》。抗戰時期,他在「中制」編導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又與田漢導演了《勝利進行曲》。抗戰勝利後,他作為「昆侖」的主要編導,完成了現實主義影片的傑作《八千里路雲和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