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上海灘風月女明星 | 上頁 下頁
一一四


  §但杜宇:

  但杜宇(1897—1972),貴州貴陽人,生於江西南昌,原名但祖齡。自幼學習繪畫,尤其擅長美女和花卉畫,故取藝名「杜宇」即杜鵑鳥之意。

  13歲喪父,家庭經濟陷入困境,但杜宇不畏艱難,闖入上海灘,以繪畫為生。他所繪的美女月份牌大受歡迎,他亦因此而聞名。他的漫畫作品經常見諸報刊。

  1920年,但杜宇創辦了上海影戲公司,並開拍長故事片《海誓》,從此獻身電影事業,直至抗戰爆發。其間17年,但杜宇共導演了30余部影片,其中還有一部分是由他編劇並兼攝影的。

  他所導的影片,有著自己的特色,即濃厚的唯美主義傾向。「在早期電影界中,攝影之美,但氏稱霸一時,其得力於美術功底,實為重要原因。」著名導演程步高如是說。

  但杜宇還以電影多面手而著稱,他集編劇、導演、攝影、美工、佈景、洗印等於一身,拍出多部影片,堪稱一絕。他雖身兼數職,卻從不馬虎,對工作有著刻意求工、精益求精的精神,對於拍得不理想之處,總是不計成本重新拍攝,直到滿意為止。

  但杜宇特別勤於鑽研和探索,在技術落後、條件簡陋、資金有限的20年代,他因陋就簡,開動腦筋,拍出了許多當時看來十分困難的鏡頭。

  如拍《楊貴妃》時,需拍漫山遍野的逃難民眾的鏡頭,卻雇不起那麼多的群眾演員。但杜宇選擇了農曆七月十八日蘇州鄉民朝山進香,道路為之堵塞的機會,用遠景拍攝,竟能以假亂真。

  又如一次拍舞會鏡頭,劇情要求地板光亮照人,而影棚的地板卻很粗糙,他令人用拖把將地板拖濕,攝入鏡頭後即晶亮透徹,饒有光澤的。

  他總是用智慧,來彌補物質條件的不足。然而,但杜宇的影片也有著共同的缺點,由於他崇尚唯美主義,他的影片美則美矣,卻遠離現實生活,且歐化色彩濃厚。

  因此,但杜宇17年的電影生活,於中國電影事業雖有諸多貢獻,卻沒能留下多少在中國電影史上有獨到地位的影片來。1937年,上海影戲公司的攝影場毀于侵華日軍的炮火,但社宇夫婦遷居香港,複以賣畫為生。

  §黎明偉:

  黎明偉(1893—1953),廣東新會人,生於日本,在香港求學。1911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組織人我鏡劇社,同年初次試拍電影、攝成《莊子試妻》,從此即醉心於電影事業。1923年創辦民新影片公司。

  黎民偉對中國電影事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是中國電影的拓荒者之一;其次,在電影編導尤其是紀錄片的編導和拍攝方面有突出的貢獻。

  由於對民主革命充滿熱情,黎民偉特別崇拜孫中山先生,他為廣東革命政府攝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北伐開始後。他曾赴北伐前線拍攝軍事紀錄片,最終編成《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這一內容十分豐富的大型紀錄片。

  黎民偉的主要興趣在攝影方面,因此由他編導的影片並不多,但在他領導下的民新公司,曾羅致了歐陽予倩、侯曜、卜萬蒼等著名編導,為「民新」拍出了一批有影響的影片。

  黎民偉導演的《祖國山河淚》和《蔡公時》也以其反帝題材而欽譽海內外,故而「民新」能獨樹一幟。此外,黎民偉還是「復興國片」的積極倡導者之一,他與羅明佑攜手創辦了聯華公司,並擔任「聯華一廠」的主任。

  1937年上海淪為「孤島」後,黎民偉返香港。後脫離影界經商,死於癌病。

  §楊小仲:

  楊小仲(1899—1969),原名楊保泰,生於江蘇常州。1916年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補習學校半工半讀。1920年,他應任彭年之請,為商務影片部代中國影戲研究社攝製的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改編劇本和撰寫字幕說明,從此與電影結緣,並改名楊小仲。

  此後,他先後為商務影片部、長城、大中華百合、聯華、藝華、新華等公司編導了約20部影片。由於這些公司的製片方針各異,楊小仲所導的影片在題材選擇、藝術追求上也顯得參差不齊。

  抗戰爆發後,他曾赴內蒙抗日前線拍攝紀錄片。「孤島」時期及抗戰以後,他多受雇於私營公司,拍攝了為數不少的影片。

  總的說來,楊小仲對中國電影的貢獻,主要在於中國電影的開創時代,他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做了許多工作,他的一生也都奉獻給了電影事業。

  §陸潔:

  陸潔(1894—1967),字煥章,江蘇嘉定人。17歲時赴上海當學徒,後又赴新加坡謀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返回上海。20年代初進入電影界,為中國電影事業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首先,他是創刊於1922年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誌》的創辦人之一,他與顧肯夫創辦的這份雜誌介紹了外國電影知識,首譯和統一了一批外來的電影名詞術語,如「導演」一詞,就是他在受到朋友來信中提到的「教習」一詞的啟發而譯出的。

  其次,作為一名電影編導,他為「大中華」和後來的「大中華百合」編寫和導演過數部影片,是公司的主要編導人員。

  「聯華」成立後,陸潔出任二廠經理;1936年,「聯華」改組為「華安」後,他又任「華安總廠丫長。在他的主持下,「聯華二廠」和「華安總廠」曾拍出一大批優秀影片。

  抗戰爆發後,陸潔留在「孤島」上海租界內,為吳性栽工作。抗戰勝利後,他出任吳性栽投資創辦的文華公司常務董事兼廠長。陸潔的一生也是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出生於浙江杭州。1914年自德清縣立高小畢業,1915年被保送入浙江公立甲種工業學校。1921年,夏衍被日本明治專門學校錄取。1924年加入國民黨。

  1927年7月,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下,夏衍經同學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9年受中共黨組織委託參加了「左聯」的籌建工作。

  1932年,夏衍進入電影界,成為左翼電影運動的著名倡導人與領導人,在他的一個個電影劇本被搬上銀幕的同時,他的話劇劇作也一一問世。1936年,他首次以夏衍為筆名創作的話劇《賽金花》曾作為國防文學的力作而轟動劇壇,此後又有《上海屋簷下》等話劇劇本問世。1937年,轉入新聞界。

  夏衍對中國電影,特別是30年代左翼電影有著傑出的貢獻。作為一位電影編劇,他的作品樹立了左翼電影的楷模,從左翼電影的開山之作《狂流》到1937年創作的《搖錢樹》,出自他手(包括與人合作)的電影劇作有12部之多。

  這些影片不僅展示了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而且以精巧的構思,獨到的結構以及各種電影表現方法的恰當應用,顯示了夏衍的電影劇作特有的魅力。

  一個30年代初才涉足影壇的編劇能有如此的成就,固然是由於他本身業已具備的理論水平和文學修養,但更與他踏入影界後的刻苦鑽研密不可分。

  在對電影特性的研究和把握方面,他是同時代人中的佼佼者。他曾在編劇實踐中嘗試過對戲劇電影觀的突破。在改編《春蠶》時,就有意冒著「很大風險」,採取了「不是戲劇化而是極端素描的題材」,在攝製時採取「很多電影方式」。

  此外,夏衍在30年代還撰寫了一批電影評論,通過影評推薦優秀影片或新方法、新理論;批判壞影片。在與軟性電複論者的論戰中,他的文章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