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人民記憶50年 | 上頁 下頁 |
一〇三 |
|
1972年度記事 ◎ 社會思潮:「讀書無用論」 1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河南洛陽鐵二中革委會通訊組文章《通過社會調查批判「讀書無用論」》。文章說,過去,這個學校在批判「讀書無用論」方面作了不少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讀書無用論」的餘毒一直沒有徹底肅清。1971年開學之前,校領導估計高年級學生在校時間只剩一年,學習會比較用心,因而主要強調抓好新生的學習態度。可是,在假期學生家庭訪問中發現「讀書無用」的思想在高年級學生裡面不是沒有,而是相當嚴重。 文章說,為了提高學生為革命學好社會主義文化課的自覺性,校領導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又採用二比一想的方法,即:比貧下中農在舊社會學文化的艱難,比自己父母在舊社會沒有文化的苦難,想自己在党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為革命學好文化課的思想樹得牢不牢,在全校展開「舊社會我們的父母為什麼不能讀書?怎樣為革命讀好書?」的專題討論,通過討論,使大家端正了學習態度,逐步樹立為革命而學的思想。 ◎ 郭沫若新著:《李白與杜甫》 《人民畫報》載文介紹郭沫若的新著《李白與杜甫》。文章說:李白和杜甫,是生於公元八世紀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他們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李白與杜甫》中,郭沫若同志力求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考察詩人的出身家世、經濟地位、政治活動和思想等等,給詩人以新的評價。郭沫若同志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著重考察了杜甫的階級意識、功名欲望、門閥觀念以及他的地主生活,指明杜甫雖然體會到封建社會的一些階級矛盾,寫了一些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但是作為他思想脊樑的是地主階級的立場和意識。作者批判了歷代以來「揚杜抑李」的傳統觀念,特別是批判了解放後某些研究者把杜甫尊為「人民詩人」的超階級觀點。 ◎ 中美上海公報發表 2月27日尼克松訪華時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簡稱上海公報。公報指出,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但雙方同意各國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應根據和平共處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國際爭端應在此基礎上予以解決,而不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雙方聲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利益的;雙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認為大國在世界上劃分勢力範圍,是違反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 雙方闡明了各自的立場。中方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堅決反對「一中一台」、「臺灣獨立」等活動。美方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此美方不提出異議;並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雙方同意就發展貿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交流提供方便;就關係正常化繼續進行具體磋商。 ◎ 中日邦交正常化 9月25日至30日,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在外務大臣大平正芳等陪同下訪問中國。訪問期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田中角榮就兩國邦交正常化以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舉行了多次會談。2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會見了田中角榮。29日,中日兩國聯合聲明在北京簽字。聯合聲明宣佈:自本聲明公佈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兩政府決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關係,並儘快互換大使;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中國政府宣佈: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中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同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