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人民記憶50年 | 上頁 下頁
九一


  1968年度記事

  ◎ 元旦社論:迎接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

  1月1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聯合發表題為《迎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的社論。社論說,1968年要繼續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促進和鞏固革命的大聯合和革命的「三結合」,深入機關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並且提出,要「打倒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派性」,要整頓黨的組織。社論還提出,要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要節約鬧革命,愛護國家財產,自覺加強勞動紀律,堅決批判和抵制反革命經濟主義的歪風;要大力抓好交通運輸;要健全和加強各級生產領導班子,重要的生產和科研部門,要迅速建立堅強的領導核心。

  ◎ 「永遠開除」劉少奇的黨籍

  10月13日至31日,中共八屆擴大的十二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毛澤東主持了會議。全會是在極不正常的情況下召開的。全會的主要議題是通過關於劉少奇專案的審查報告和通過黨章草案。毛澤東在開幕式上講了話,他說:「這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對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建設社會主義,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時的。」會議一開始,就批判所謂「二月逆流」。譚震林被取消參加會議的權利;陳毅、葉劍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6位革命家遭到圍攻批鬥。會議還錯誤地批判了朱德、陳雲、鄧子恢。林彪在10月20日說:「二月逆流」是「十一中全會以後發生的一次最嚴重的反黨事件」。

  全會通過了由江青、康生、謝富治等人憑偽證寫的《關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決定把劉少奇永遠開除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這次全會從組織上完成了打倒劉少奇的手續。林彪、江青一夥還聯噪要公審劉少奇、開除鄧小平的黨籍,由於毛澤東的反對而未能得逞。全會通過召開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定、九大代表產生的辦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草案)》。全會最後通過公報。全會根據毛澤東關於「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總口號,作了實行「革命大聯合和革命三結合」、「認真做好清理階級隊伍工作」、「認真做好整黨工作」以及工人宣傳隊要「永遠領導學校」等部署。

  ◎ 狠批「養騾子津貼」等

  北京石景山發電廠在1966年以前制訂了30多種具體的獎勵制度。年獎,月獎,季獎,安全獎,省煤節電獎,小指標獎,集體合同獎,師徒合同獎,節日獎,全勤獎,「竅門獎」,「辛苦獎」,以及為了照顧情緒的「安慰獎」,等等。該廠的戴××最近撰文認為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戴還說,廠裡有一台碎煤機,曾經三次搬家,每搬一次就發一次「合理化建議獎」,最後,這台碎煤機又搬回原處,照舊又發了一次獎。甚至晚上給廠裡喂餵牲口,也發給高達40元的「養騾子津貼」。一句話,就是「幹活給錢」!

  戴文指出:「推行物質刺激不僅是中國赫魯曉夫及其在舊北京市委的代理人腐蝕工人、復辟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也是他們壓制工人,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的一根大棒。」

  ◎ 永遠「購銷兩旺」

  6月22日,新華社報道:《首都市場購銷兩旺欣欣向榮》。報道說,今年以來,首都市場形勢越來越好。日用工業品和農副產品的收購量逐月上升,商品的花色品種越來越豐富。調運農村和外地的商品越來越多,商品庫存日益增加。棉布、針織品、火柴、洗衣粉、肥皂、收音機、鋁鍋、燈泡等多種主要生活用品的月收購量比年初有大幅度增長。

  大批紡織品、文化用品、中西藥品和化工類商品源源運往外地。目前,從北京市百貨大樓、北京食品商場、西單菜市場等大型商場到遍佈農村的供銷社裡,日用工業品和肉類、蛋品、蔬菜等各種副食品琳琅滿目,銷售活躍。棉布定量的減少,對市場的影響似乎並不大。

  ◎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

  南京長江大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位於南京下關和浦鎮之間跨越長江,連接津浦和滬寧鐵路。1960年1月18日開工興建,1968年12月29日建成通車。工程全系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建造。大橋正橋長1576米,雙層式結構,上層公路橋,橋面寬15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25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兩岸以橋頭堡建築作為正橋和引橋的分界,鐵路和公路在兩岸引橋部分逐漸分岔,沿鐵路橋面全長6772米,沿公路橋面全長4588米。

  大橋正橋10個孔,採用連續鋼橋樑跨越。鐵路引橋共159個孔,大部分採用跨度31.7米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墩身為雙柱式結構,大部分採用鋼管基礎。大橋主體工程用鋼料為66516噸,混凝土為384063立方米。南京地處長江下游,江面寬闊,水深浪急,水下地質情況極為複雜,經常受到沿海強大颱風和海潮的侵襲,施工難度極高。大橋的建成,開創了我國自力更生修建大型橋樑的新紀元。

  ◎ 12月22日:藏匿一代人命運的編碼

  1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市裡吃閒飯!》的報道,並加了編者按。報道說,甘肅省會寧縣城部分城鎮居民,紛紛奔赴農業生產第一線,到農村安家落戶。從7月中旬到12月中旬,全縣688戶城鎮居民中已有191戶、995人分別下到13個公社和生產隊安家落戶。

  編者按引述了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編者按認為:這是一種值得大力提倡的新風尚,希望廣大知識青年和脫離勞動的城鎮居民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去。隨後,全國各地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奔赴農業生產第一線的運動。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初中畢業生,除已回鄉、下鄉和參加工作的以外,紛紛被動員去農村、邊疆落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