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人民記憶50年 | 上頁 下頁


  本年出版的《晉察冀畫報》上,一幅翻身農民清算地主的照片很能說明當年的氣氛:肥頭大耳的地主抄著袖子,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而那位衣衫襤褸的老農則從人群裡站出來,氣憤地質問著地主,這是一個乾坤顛倒的典型象徵,昔日鄉村最體面的階級,穿著墩實的棉袍接受窮漢的審判(從照片的情形看,是一種道德和經濟範疇的審判)。儘管地主的衣著依舊體面,但我們可以斷定,他賴以維持他的鄉村寄生階級生活方式的物質基礎和道義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中國農村階級生活的最大變化開始了。

  土改中審判負有血債的地主惡霸,那是更為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我們在類似于《白毛女》、《暴風驟雨》和《平鷹墳》等藝術作品中對此屢見不鮮,不容回避的是,由於封建壓迫的殘酷性,群眾性的義憤導致了許多血腥的場面,小說《敵後武工隊》寫道:「一群婦女袖藏剪子,手攥錐子,氣勢洶洶地迎了上去。她們是東王莊死者的家屬,她們要用剪子、錐子去和劉魁勝(漢奸——作者)算帳,替父兄,替丈夫,替兒子來報仇!」

  這個情景是真實歷史的反映,因為在一位外國記者所寫的反映華北土改的書中,我們看到了同樣的群眾恐怖,書中寫道:由於場面失控,被審判的惡霸(曾出賣過八路軍傷員)死于淩遲,當他被處死前,人民政權押著他遊街,他的雙臂捆在前胸,敲著鑼,淒慘地喊道:「鄉親們哪——看在祖宗的份上,幫我擦一擦臉上的血吧。」而老鄉們回答他的是:「呸!給你一塊吊馬布(北方俗語;指月經布——作者)吧!」

  這是解放區朗朗的太陽驅散一切行將死亡的事物的年代,造物主嚴厲的公正,使得一切悲慘的場面在浩瀚的史料中被淡化,很少有人提起。魯迅先生曾說:「(造物主)他暗暗地使天變地異,卻不敢毀滅這一個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屍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濃;暗暗地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當億萬人的腳步聲湮滅了原野下靈魂的呼號時,我們說:歷史的主流是健忘的,它只肯關注那些偉大的事物,並使它長存不滅,中國的革命進程不會因流血而變得遲疑,變得溫和纖弱,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白居易當年詩雲:「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內戰烽火的再起和轟轟烈烈的人民革命驚破了偽「國大」權力分配之後的太平夢幻。戰場的一再失利使蔣介石痛苦地認識到:他的所謂「國民革命」並沒有使政治得到絲毫的的改觀,國民黨對「民生」問題的漠視和無能,正在使他的政權失去道義基礎。在城市,教授、學生和工人紛紛詛咒著民國的黑暗,他目前的處境並不比當年的獨夫民賊袁世凱好多少。在廣大的鄉村獲得土地的農民則把解放戰爭變成了一場真正的人民運動,1946年底,蔣介石終於產生了某種「醒悟」,在「綏靖區」政務會議上,蔣強調說:「目前綏靖區的工作,我認為緊要的還是土地問題。

  外國人士惑於共產黨土地政策的宣傳,認為共產黨在中國不是實行共產主義,而是搞農村改良,確實能夠解決農村土地問題,為農民謀福利,而國民黨雖有平均地權的土地政策,不過是徒托空言,毫未實行,這一種錯誤觀念,我們必須用事實來糾正。因此,我們在收復區特別要注意土地的處理和分配,要比共產黨處理土地的情形表現出更好成績;使一般民眾皆能瞭解我們的土地政策,使農民得到利益,而不是為地主謀利益。」

  國民黨不但擬制了《對中共解放區目前工作大綱》,規定了由中共分配給農民的土地,「仍一律維持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實行「二五減租」,「光復區之土地所有權仍暫歸原地主所有,地主「不得採取報復行動」。不久,國民黨又採取了更為「激進」的土地政策,規定「收復區」佃租額不得超過1/3,農民在土改中的勝利果實,由國民黨地方政權「徵收」後再「發還」給農民,地主損失由國民政府「補償」,這樣,既維持了國民政府「體面」,又「順應」了民意。

  然而,國民黨人士悲哀地發現,他們所謂的「土改」在執行中困難重重,第八「綏靖區」司令官夏威稱:「自我軍收復以後,地主對土地問題多未遵照中央規定處理收復區土地辦法辦理,最近發現兩種不良現象,一、地主任意查封前在匪區佃農之全部財產,並加以驅逐;二、本年地租,地主不奉行中央頒發之處理辦法及實行二五減租,反而強迫佃農對半分租,並追算匪官佔領後歷年舊帳,致使佃農不安。」「綏靖區」政務委員會接到報告後反映豫北政情說:「政府曾有明令禁止報復,惟還鄉團為發洩苦悶,集體殘殺,到處風行。與共軍接近地區,雙方仇殺更無虛日。在此情況之下,民眾仇恨日益加深,實際問題無從解決,多數地方政府為顧及『人情』,悉聽其自然演變,不加禁止。」

  這樣一種結果,只能證明蔣介石所引述的國際人士評價的某種真實性,國民黨姍姍來遲的所謂「平均地權」,真的只算得上是「徒托空言」而已,不過國民黨在土地問題上主觀方面的某種醒悟,在後來深刻地影響了臺灣省的歷史。1949年,臺灣省「主席」陳誠在台實行「三七五減租辦法」,穩定了臺灣省的農村局勢,後來國民黨政權又進一步用重金將臺灣耕地收歸「國有」,分配給農民。這是在50年代發端,臺灣社會記憶的重大內容,然而骨肉分離的現實,又使大陸人民長期疏離了這一歷史,當我們敘述到50年中國人民的生活記憶時,不得不面對這一悲哀的事實,並為生活經驗和認識上的不能逮及而抱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