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升官圖》等戲劇作品(1)


  國統區進步的戲劇運動和戲劇創作在抗日戰爭前期有了很大的發展,有力地配合了當時的現實鬥爭。「皖南事變」以後,國民黨頑固派對進步的戲劇運動和戲劇創作,由歧視、限制轉向摧殘和鎮壓。此後直到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實行了一系列反動政策和措施,從經濟箝制到政治迫害,從審查扼殺劇本、提高演出捐稅、把持演出場地到解散進步劇團、逮捕進步戲劇家,無所不用其極,妄圖禁絕一切進步戲劇。國統區成千成萬的進步戲劇工作者不但普遍地遭到失業的威脅和生活的重壓,而且人身自由也失去了保障。儘管如此,進步的戲劇運動在政治、經濟重重壓迫下仍然曲折地向前發展。

  在党的領導和影響下,在周恩來同志直接關懷下,國統區進步戲劇工作者團結一致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堅韌不拔的鬥爭。繼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在重慶等地掀起的上演借古證今的歷史劇的高潮之後,一九四四年二月,田漢、歐陽予倩等著名戲劇家在廣西桂林組織了有八個省區三十幾個演劇團隊參加的「西南戲劇展覽」,上演口國話劇十多部,外國名劇、京劇及地方劇數十出,歷時三個月,「是一次在國統區抗日進步演劇的空前大檢閱」(注:茅盾:《在田漢同志追悼大會上的悼詞》,《劇本》1979年5月號)

  在白色恐怖下,許多進步戲劇社團衝破重重困難堅持演出。如中國藝術劇社在重慶演出《清明前後》、《歲寒圖》,中國青年劇社在重慶演出《雞鳴早看天》,中華劇藝社、上海劇藝社先後在重慶、上海演出《升官圖》,上海實驗劇社在上海演出《捉鬼傳》、《嫦娥奔月》,演劇九隊在無錫、上海演出《麗人行》,新中國劇社抗戰時期在桂林及西南各省巡迴演出,抗戰勝利後到江蘇、臺灣各地演出,在當時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國民黨在日暮途窮中加強了對民主運動的鎮壓,進步的戲劇活動後來全被禁止。曾經活躍在抗戰後方的著名劇團如中國藝術劇社、中華劇藝社、新中國劇社等都先後被迫解散,各演劇宣傳隊也相繼停止活動。進步戲劇工作者或撤退到解放區,或轉移到電影部門,或化整為零輔導群眾性的戲劇活動,秘密地演出秧歌劇、活報劇,用各種實際行動迎接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

  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進步戲劇創作數量上、戲劇活動普及上雖不及抗戰前期,但劇作家生活基礎較扎實深厚,創作思想藝術水準一般有所提高,劇中人物形象更加鮮明。除前面已講述的郭沫若、陽翰笙的歷史劇和夏衍、于伶等劇作家的作品外,這個時期較有代表性的戲劇作品有:茅盾的《清明前後》,田漢的《麗人行》,陳白塵的《歲寒圖》、《升官圖》,袁俊的《萬世師表》,宋之的的《祖國在呼喚》,洪深的《雞鳴早看天》,吳祖光的《捉鬼傳》、《嫦娥奔月》,瞿白音的《南下列車》,以及著名戲劇家集體創作的《戲劇春秋》、《清流萬里》等等。

  許多戲劇家不僅創作話劇而且積極編寫電影文學劇本,如史東山編導的《八千里路雲和月》,蔡楚生、鄭君裡編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田漢編劇的《麗人行》、《憶江南》,陽翰笙、沈浮編劇的《萬家燈火》,陳白塵編劇的《幸福狂想曲》,洪深編劇的《雞鳴早看天》,沈浮、鄭君裡編劇的《烏鴉與麻雀》等等,拍成影片上映後,在廣大觀眾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抗日戰爭後期,在國統區出版和演出的多幕劇數十出,歷史題材的劇作中郭沫若的《孔雀膽》、《虎符》影響較大,現實題材的劇作中宋之的編劇的《祖國在呼喚》,夏衍、宋之的、於伶合寫的《戲劇春秋》,袁俊創作的《萬世師表》等,在當時都受到觀眾歡迎。這三部話劇從不同的生活側面,歌頌中國正直的知識份子在風雨飄搖的社會環境裡、在不同的職業崗位上為祖國為人民艱苦奮鬥。

  五幕劇《祖國在呼喚》,寫作和演出於一九四三年春季。劇作家宋之的抗戰期間曾赴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重慶。《祖在呼喚》是以作者在香港期間的生活體驗為基礎的。劇本的背景放在日本侵略者佔領時期的香港上層社會,通過知識婦女夏宛輝和她的丈夫、外科名醫陸原放在革命者教育幫助下離開敵佔區的過程,描寫了各種不同面貌的人物,從側面反映了革命者在香港同敵偽的鬥爭。

  革命者韋克恭是夏宛輝以前的愛人。劇本把這種愛情關係的抒寫同敵我鬥爭的線索揉合在一起,用韋克恭的重傷和犧牲把戲劇推向高潮,呈現出濃郁的浪漫主義色采。劇本熱烈歌頌為社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革命者,也讚頌了回應祖國呼喚的醫學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感人力量。但作者對夏宛輝與韋克恭的愛情關係在感情上作了過多的渲染,對劇本主題有所沖淡。儘管如此,《祖國在呼喚》仍然是宋之的繼寫作《霧重慶》之生又一部思想藝術水準較高的作品。在那時抗日題材的戲劇大為減少的情況下,這部寫了抗日鬥爭的劇作,在重慶演出後很受觀眾歡迎。

  五幕劇《戲劇春秋》寫作於一九四三年秋季,隨後在重慶上演。劇本由宋之的倡議,與夏衍、於伶合作寫成,起初是「打算獻給一個人的」,在構思過程中「不能不改變計畫而成為獻給一群人了」(注:《戲劇春秋·後記》)。劇作者在談到此劇創作過程時說:「最初是鼎坐雜談,追憶一些二十年來的雜事,幾次之後,我們三個要寫戲的人終於被『被寫的』那些人物和故事所俘虜了。這一切:那些可笑的,可悲的,可憤怒的,可驕矜的一切,不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事嗎?」(注:《戲劇春秋·後記》)正是生活的熟悉和對這類題材浸透著很深的感情,保證了劇作藝術表現上的成功。劇本力圖通過舞臺形象展現「五四」以來進步戲劇運動經歷的艱苦曲折道路。劇中主要人物有「五四」時期就從事戲劇運動的老一輩戲劇工作者,也有後來陸續投入戲劇運動的年青戲劇工作者。他們經歷過無數艱辛,受盡各種煎熬,有的倒下了,有的掙扎和支撐著。

  他們敢於面對黑暗的現實,又富有理想,正如劇中人物伍覺群所說:「要有現代化的戲劇,要一切都合現代化標準,先要有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我們吃苦,就為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劇本以社會上黑暗勢力對進步戲劇運動的壓迫作為主線,也描寫了戲劇工作者之間由於思想性格的差異而形成的衝突,最後以「八·一三」炮聲一響大家共同走上民族解放鬥爭的前線作結束。劇中有不少感人的場面,如老一輩戲劇家陸憲揆主詩演出《上海之一角》,由於臺詞中有「東北是我們的」這句話而遭禁演時,劇團人員毫無懼色,堅信「愛國不是犯罪」、「我們的話劇運動,是永遠禁不絕的」,他們得到了觀眾熱烈的支持,臺上台下響起一片「東北是我們的」聲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