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通訊報告和散文(6)


  韓希梁的《飛兵在沂蒙山上》、《六十八天》是反映華東解放戰爭的兩部長篇報告。作品重點報導的是年輕的人民炮兵在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中成長起來以及它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作者是連隊指導員,對連隊成長過程十分瞭解,因此,反映的情況是樸實親切的。這支人民炮兵連隊完全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武器是蔣介石「運輸大隊長」送來的,許多成員也是「新解放的同志」,為了完成「挺進到魯南蔣匪佔領區」去的任務,連隊開展了多方面的政治工作,提高了戰鬥情緒。十天飛速行軍,克服了敵人干擾、山路崎嶇、天熱、缺糧缺水等困難,終於和整個野戰兵團象尖刀一樣插進了敵後,進逼孟良崮。在兄弟部隊配合下,一舉殲滅了敵軍五大主力之一「七十四師」,敲掉了蔣介石的一個狼牙,打亂了敵人的部署。

  《六十八天》是反映這個野戰兵團和炮兵連隊從沂蒙山區出發,沿隴海路東段向南推進,參加淮海戰役的過程。作者對整個戰役情況雖然瞭解有限,但他還是從自己親身經歷中,在較為廣闊的背景上反映了這個戰役進展的大致情況。我軍越戰越強,敵軍節節敗退,最後被圍困在一個狹長地帶上。人民炮兵在淮海戰役中成長更為迅速,由連隊發展到炮兵營、炮兵團以至於成為縱隊,達到了和坦克兵團、步兵兵團協同作戰的巨大規模。作品還反映了廣大群眾對戰爭的支援,反映了蔣軍對人民生產、生活的災難性破壞,反映了敵軍官兵爭糧、爭水、士氣沮喪等狼狽處境,鮮明地反映了兩種不同軍隊的性質和作風。

  全戰役歷時六十五天,加上三天行軍,共計六十八天,殲敵正規軍二十二個軍、五十五個師及其他隊伍共計六十余萬人。淮海戰役的勝利,使敵人南線戰場上主要力量全被殲滅,為跨過長江,解放全中國準備了條件。正如作者在《後記》裡所說,「這是我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的正確領導的再度證明,並充分表現了我軍和人民力量是無比的強大。」韓希梁的報告作品,是用他參加鬥爭生活的經歷和體會寫成的,很少浮華雕琢,文筆粗獷質樸,戰鬥生活氣息強烈,時代感也很鮮明。它為我們瞭解當年鬥爭情況提供了許多具體生動的材料,並由此獲得感染與教育。這正是作品可貴的地方。

  抗日戰爭由相持階段轉向反攻階段,進而到取得勝利,又轉而到解放戰爭勝利,這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空前變化的偉大時代。進程是如此之迅速,規模是如此之巨大,內容是如此之深刻,其間出現的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是難以數計的。解放區產生的大批通訊報告,正是這場規模宏大的歷史巨變的反映。

  與實際鬥爭相比,這裡列舉的作品是不算多的;但從文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卻是報告文學的一次大豐收。這些作品的作者們(包括群眾創作者和專業工作者),都是投身於這一偉大鬥爭的戰鬥的一員,他們的作品不但是當年壯麗鬥爭的再現,其中也包含著他們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因此,這些作品即使在結構上和文字上還存在著一些粗糙和值得推敲的地方,但由於它們是火熱鬥爭生活的反映,總是塗飾著不可重複的歷史色彩,顯示著激動人心的藝術力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