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通訊報告和散文(4)


  黨的政策武裝了群眾,人們在「倒不清苦水講不清理,說不出冤氣找不出窮根」的口號鼓舞下,開展了群眾性的憶苦活動,認清了地主階級剝削本質,從傳統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經過激烈鬥爭,「地主們都依法退出了糧食、土地,群眾血的仇恨雪洗了,自己的土地房屋收回了,『命運』、『良心』等思想上的枷鎖被打碎了,天水嶺真正翻身了。」作品報導的情況在當時是有普遍意義的,它說明了解放區農民群眾衝破舊的思想體系的束縛,正是他們精神面貌發生根本變化的原因。

  人民文藝叢書所收的董彥夫的長篇報告《走向勝利的第一連》,詳細地反映了一個連隊思想轉變的生動情況。開頭,一連是個落後連隊,幹群之間存在著嚴重不團結現象,還染有舊軍隊的習氣,如打罵體罰戰士等。這個連隊由地方部隊改編過來,又由於長期連續作戰,得不到整訓,新補充的解放戰士也沒受到過革命教育,因而存在許多不正之風。

  新委任的副指導員韓守紅是一個老戰士,文化水準並不高,但他運用自己在整風運動中學到的一系列的民主方法,針對連隊的問題展開工作,發動戰士,活躍民主生活,很快改善了幹群關係,糾正了不正之風,使一個落後連隊變成了先進連隊。這個事例說明了人民軍隊必須按照革命民主原則建立起來,才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這個作品是作為一份典型經驗寫作出來的,材料引用豐富,文字較為謹嚴。韓塞的《不要殺他》(注:見人民文藝叢書《解放》)報導了一個罕見的事件。

  事情發生在新解放區欒平縣洞台村。這裡的群眾對八路軍還缺乏了解放,地方工作也沒基礎。負責收容病號的副班長郭桂生為了找老鄉抬擔架,向山后奔逃的老鄉鳴槍示警,不幸打死了老鄉。這是嚴重違反軍紀的行為。部人領導決定把郭桂生押回洞口村「償命」,並向群眾反復說明「愛護老百姓是八路軍的光榮傳統」,郭桂生雖然是戰鬥英雄,是共產黨員,但他打死老鄉的事情是部隊鐵的紀律所不容許的。這事情教育和感動了洞台村全體群眾(包括死者的母親和愛人),他們堅決要求「不要殺他」。

  當地幹部也帶頭檢查工作,承擔事件的責任。他們還「立了一個全村的保狀」,要求從輕處理,免予死刑。部隊負責人接受了群眾要求。通過這個事件的處理,歌頌了我八路軍嚴格執行紀律的革命作風,教育了戰士要永遠忠於人民,也教育了群眾更加熱愛子弟兵。作品篇幅不長,但選材精當,描寫集中,主題鮮明突出。同名歌劇《不要殺他》,正是依據這一真實事件加工改編的。

  反映翻身農民新的精神面貌,歌頌他們積極支援解放戰爭的精彩報告,當數洪林的《一支運糧隊》(注:見人民文藝叢書《飛兵在沂蒙山上》)。這支隊伍共有六百二十七人,推著二百八十輛小車運糧支前。隊員多數沒離過家,更沒有戰場經驗,開始時存在著一些散漫現象和畏難情緒。經過集體生活和戰爭環境的鍛煉,他們成了一支覺悟高、紀律好的戰鬥隊。

  他們下定決心「不立功,不回家」;下雨寧肯自己淋濕一身,也不讓糧食著雨;他們自己吃「爬豆飯」,一定要把好糧食送上前線。他們在駐地還幫助受到國民黨殘害的群眾重建家園。他們明確地認識到:「並不是什麼空洞的民主要勝利,新中國要勝利,而就是他們自己要勝利!」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他們把糧食作了多次轉運,毫無怨言。最後,當孟良崮戰役剛剛結束,這支六百多人組成的「生命線」,把幾萬斤小米送到了將要斷炊的前線部隊裡。在勝利了的陣地上,「到處都在談著:七十四師,小米。」畫出了人民戰爭勝利喜悅的動人場景。

  運糧隊指導員對這支隊伍深有感觸地說,「他們忍饑受寒,翻山越嶺,日日夜夜,推著二百多斤沉的車子,歷盡辛苦,要是沒有一定的覺悟,沒有一個堅定的認識,他們如何能夠堅持呢?誰說他們落後呢?誰說他們自私呢?他們每一個人,都在消滅中國反動派這件艱巨鬥爭中盡了他或多或少的力量。就是這些人,就是這些平凡的、樸素的、誠實的人們,他們參加了戰爭,支援了戰爭,同時也贏得了戰爭!」這是對人民戰爭勝利根源真切形象的說明。通篇都是用指導員自述的方式記敘下來的,其中許多場景的描繪,隊員們心理狀態的變化,指導員自己的感觸和贊許,都是用生動的口語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極為動聽,是文情並茂、不可多得的一個好作品。

  周立波的特寫集《南下記》寫于抗戰勝利以後。它是作者隨王震同志所率南下支隊行軍途中的見聞,共計十四篇。觀察細緻,文筆簡潔,生動地描繪了當年的艱苦鬥爭生活。其中對李先念、王震同志的革命作風的記敘,更為細緻生動,並切感人。

  反映這同一行軍的長篇報導還有李立的《四十八天》。作品用日記的形式反映了這支隊伍到達衡陽獲得抗戰勝利消息以後的四十八天的戰鬥歷程。作者說,「日本投降後,我們南進的任務也變了,首先要配合友軍沿粵漢路接受日本的投降,然後再與東江縱隊會合,來爭取全國和平民主團結的早日實現。」但這個新任務後來也是改變了的,這是因為蔣介石為了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不但指令廣大人民軍隊「駐防待命」,還密令五個軍對這支南下部隊實行圍追堵截。因此,作品所反映的四十八天的戰鬥,就是和國民黨反共軍隊作鬥爭。

  這支隊伍在王震同志指揮下,以神速的行軍和英勇的戰鬥,衝破了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直插湘南,渡大庾嶺,迴旋粵北,與東江縱隊會合不成,便甩開追敵,重返井岡山,從湘贛邊境直抵湘鄂邊境與中原解放區部隊匯合。所到之處,真如一道鐵流,敵人望風披靡,而人民群眾卻笑顏逐開地歡迎老紅軍勝利歸來。作者用明快的語言記寫下來的許多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指揮員剛毅果斷的戰鬥作風,以及江南人民歡迎親人歸來的情景,開篇一閱,便令人神旺。

  孫犁是用濃重的抒情筆調,反映冀中地區人民英勇鬥爭的一位著名作家。一九五八年,他把以前出版過的《荷花澱》、《蘆花蕩》、《采蒲台》、《囑咐》、《農村速寫》、《村歌》等六個集子,按時間順序合編成《白洋澱紀事》,第二集是散文、特寫、通訊。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面較為廣闊,風格獨具特色,形式靈活多樣。《白洋澱邊的一次小鬥爭》和《采莆台的葦》,同是反映白洋澱婦女對敵鬥爭的故事,效果卻大不一樣,前者於機智勇敢的鬥爭中充溢著樂觀豪邁的氣氛,後者則在沉著對敵時使人產生難耐的緊張和擔心。《遊擊區生活一星期》報導了遊擊區人民對敵鬥爭、堅持生產等方面的緊張生活情況。

  由於作者曾經深入群眾鬥爭,感受到了那裡的人民群眾思想感情上跳動著的脈搏,因此,寫出了這樣精彩動人的戰鬥生活的讚歌:「生活在這裡是這樣充實和有意義,生活的經線和緯線,是那樣複雜堅韌。生活由戰爭和大生產運動結合,生活由民主建設和戰鬥熱情結合,生活象一匹由堅強意志和明朗的智慧織造著的布,光彩照人,而且已有七個整年的歷史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