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通訊報告和散文(3)


  周落的《我們的連長何萬祥》(注:見人民文藝叢書《沒有弦的炸彈》)報導了戰鬥英雄何萬祥光榮的一生。他出身貧苦,十六歲參加革命,為人民立下了累累戰功,事蹟很感人。作品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如實地反映了英雄在党的教育下的思想轉變過程,說明了無產階級英雄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鬥爭中鍛煉出來的。作者用了較長的篇幅,力圖詳盡地反映何萬祥的許多動人事蹟,用心是好的,但也因此顯出選材不精的毛病。

  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蹟從解放區的廣大農民群眾中也大量湧現出來,馬烽的《張初元的故事》(注:見人民文藝叢書《諾爾曼·白求恩斷片》)詳盡地報導了晉綏邊區特等英雄、勞武結合的模範張初元的事蹟。張初元是一個無地的農民,又是一個赤貧的煤礦工人,在舊社會受盡剝削與壓迫。自從晉西北政權成立,張初元「心都亮啦」,他成了窮人的辦事人」,擔任民兵分隊長,組織民兵反對「維持」敵人,成立變工互助組,把勞力武力結合起來,發展了遊擊區的生產,受到群眾熱烈擁護,被評為勞武結合的模範。作品在歌頌英雄事蹟的同時,還歌頌了党領導的革命運動改變了農民群眾的命運,主題是鮮明的。

  但這作品記事過繁,用筆太細,因此顯得冗長拖遝。袁潮的《李家溝反維持記》(注:作品均見人民文藝叢書《英雄溝》)是邢臺駐敵附近李家溝小村群眾和敵人作鬥爭的生動報導。他們懲辦了替敵人辦事的偽保長,用各種巧妙的辦法抗交敵人攤派的捐稅和苦役,成立自衛武裝,靈活地展開鬥爭,以致使「鬼子鑽進炮樓裡不敢動彈」,而「李家溝的老鄉卻過著愉快的生活」。作品熱情地讚揚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精神和他們的聰明才智,筆調靈活,選材精當,群眾語言的運用尤為生動,是報導農民群眾開展對敵鬥爭的一個好作品。此外,姬長義的《奪來的槍》,吳林泉的《趙有功保田有功》(注:作品均見人民文藝叢書《英雄溝》),都是樸實親切地反映農村群眾實行勞武結合,開展自衛鬥爭的生動報導。

  在人民軍隊指揮員和党的各級領導幹部中,也湧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通訊作品對此也作了反映。周而複等人所寫的《海上的遭遇》(注:見人民文藝叢書《沒有弦的炸彈》),報導了新四軍團以上幹部五十多人組成的赴延安學習的非戰鬥的隊伍在海上和敵人發生遭遇戰的經過。這雖然是一些非戰鬥的人員,其中還有不少女同志,在陸地穿行的戰鬥中,卻足以說明他們正是一支英勇善戰的隊伍。他們從蘇北鹽河淮海一帶,穿過故人層層封鎖,抵達黃河邊上的六合莊,一直有超過他們二十倍的敵人兵力在追蹤。

  由於他們開展了靈活的戰鬥,一再甩開尾追的敵人,而且越戰越強。不幸的是他們在乘木帆船到濱海區去的途中,因海上停風,沒有動力,碰上了日寇的巡邏艇,因而發生了一場悲壯的遭遇戰。幹部們在敵人強大的火力掃射下,又缺乏海戰經驗,只憑藉木船頑強地抵抗了一天,沒有一個屈服動搖的。

  其中師參謀長彭雄同志和旅長田守堯同志等都是久經考驗的新四軍的將領,負了傷仍然指揮戰鬥,掩護別的同志撤退,最後光榮犧牲。作品說,「象這樣悲壯的鬥爭,象這樣無畏的鬥爭,在抗戰史上是可歌可泣的,這是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凜然氣節。」作品飽含革命激情,熱情歌頌了這支幹部隊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黃既的《關向應同志在病中》(注:見人民文藝叢書《諾爾曼·白救恩斷片》),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黨的領導幹部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疾病痛苦地折磨著這位共產黨人的身體,卻摧殘不了他的革命精神。他在病床上時刻都在想政治問題,關心黨的工作,關懷戰友和同志,豪邁樂觀地和疾病作鬥爭。「能夠為人民勞動,便是最大的幸福」,是他在病中常說的一句話。當他知道病情惡化危急時,他毫不頹喪,而是抓緊時間,為革命事業多貢獻一些意見,使革命早一點成功。他在病中的生活仍然是很樸素的,凡是為他準備的用品,他總要注意防止浪費。他愛好文學,也很瞭解祖國醫學。他對於文化學術的發展發表過許多精闢有益的見解,至今看來也還是正確的。通常用簡潔的文字記寫下來,飽含作者深沉的警意和懷念。

  這是一篇很感人的悼念文字,也是一篇革命世界觀的讚歌。陳祖武的《八面山中》(注:見人民文藝叢書《解放》)是隨王震同志率領的南下支隊在湖南桂東縣境八面山中行軍戰鬥的兩則日記。作品用深沉的色調描繪了山高路險、天雨泥濘、敵軍圍困給部隊造成的困難,揭露了國民黨挑動內戰的陰謀,歌頌了革命戰士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生動地抒寫了司令員王震同志堅定沉著、英勇果斷、愛護群眾、身先士座的革命作風。正是在他的正確指揮下,部隊戰勝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衝破了國民黨軍在八面山的包圍圈。作者文筆老練,記事中雜以議論抒情,艱苦鬥爭生活場景寫得很逼真,人們的思想情緒也反映得很真切。

  周而複寫的《諾爾曼·白求恩斷片》,用了較長的篇幅,報導了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同志深入前線、救死扶傷,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竭盡勞瘁的許多動人事蹟,是一曲高亢的國際主義精神的讚歌。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帶來了大批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深入敵後,深入前線,雷厲風行地開展工作。他說,醫療工作的目的「不僅為挽救今日的中國,而且為實現明天的偉大、自由、沒有階級的新中國」。他是新中國無私的助產士。

  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他為中國人民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創建國際和平醫院。他為傷患著想,敢於批評某些人員的不負責任的作風,敢於嚴格要求。在嚴冬,他把自己的被子送給傷患蓋。他把炊事員特別為他做的營養品親手喂給重傷患吃。他的「萬能血型」輸進了中國八路軍普通戰士的血管裡。在戰火紛飛的前線,他還做著斷肢和腹腔手術;他救活了許多英勇善戰的革命戰士,還為晉察冀邊區的人民施行治療。當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清晨,白求思同志因竭盡勞瘁而逝世時,全邊區的人民和子弟兵聽到這消息後,沒有一個人不悲痛下淚的。這可見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現在,白求恩的名字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名字,他的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將被中華民族的子孫的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人民群眾是在鬥爭中逐步覺醒和成長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了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了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了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這些生動情況,從翻身農民和子弟兵身上都一再反映出來。朱襄的《天水嶺群眾翻身記》(注:見人民文藝叢書《英雄溝》)報導了天水嶺村農民群眾在減租減息運動中思想大解放的過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