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思想鬥爭和文藝的新面貌(3)


  同年春節,延安的群眾性文藝運動空前活躍。在毛澤東同志《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在半年多來群眾文藝活動普遍展開的基礎上,春節聯歡期間的群眾性秧歌運動搞得熱火朝天。當時,魯迅藝術學院、部隊藝術幹部學校、西北文工團、青年劇院、民眾劇社、中央黨校、一二〇師戰鬥劇社等單位都組織了大規模的秧歌隊,演出了《兄妹開荒》、《十二把鐮刀》、《紅軍萬歲》、《預備隊長》等小型或中型劇碼。每次演出,秧歌隊走到哪裡,群眾跟到哪裡,場內場外,觀眾和演員的感情溶為一體,出現了十分動人的場面。

  在這些演出中,魯藝的秧歌隊尤為突出。他們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走出「小魯藝」,奔向「大魯藝」,通過調查方問,向群眾學習秧歌,在原來的基礎上大膽創造了新秧歌,使這個群眾十分熟悉的形式面目為之一新,不但受到群眾歡迎,也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讚揚。這次延安春節秧歌運動,鍛煉了文藝隊伍,推動了文藝運動的發展,實踐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放日報》曾為此專門發表社會,著重總結了它的三個顯著特點:第一,「是文藝與政治的密切結合」,文藝工作者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表現出革命的戰鬥內容,把抗戰、生產、教育的問題作為創作的主題;其次,「是文藝工作者的面向群眾」,在內容上力求反映群眾的生活和要求,在形式上力求讓群眾能接受;再次,是「文藝的普及和提高問題,在春節前後的創作表現裡,也看出了解決的方向」,證明「藝術的普及不但迫切需要,而且充分可能。邊區的工農兵群眾不但熱烈歡迎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活動,而且只要他們的作品真正正確反映了群眾的思想感情,群眾也是能接受的。」(注:《從春節宣傳看文藝的新方向》,《解放日報》1943年4月25日)

  但是,當時文藝還面臨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擴大文藝活動的範圍,更好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把運動擴大、深化,使它普及到全邊區,使它成為在工農兵群眾自己內部生根和繁榮起來的東西」(注:《從春節宣傳看文藝的新方向》,《解放日報》1943年4月25日)

  為此,一九四三年三月,中央組織部和中央文委聯合召開了党的文藝工作者會議,集中解決文藝與革命實際相結合、文藝與工農兵相結合的問題。參加會議的有五十多個黨員文藝工作者,劉少奇、陳雲、凱豐等同志也出席了會議。會上陳雲和凱豐同志詳細講了作家到群眾中去的重要意義,和幾個應該在認識上徹底轉變的根本問題,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參加會議的同志,並通過他們帶動廣大文藝工作者到前方,去農村,下基層,參加實際的鬥爭。陳雲同志針對文藝工作者存在的「一個是特殊,一個是自大」這兩種傾向,告誡大家要「真心的」和工農結合,「具體地遵守紀律」,要提倡自我批評,學習馬列主義,學習實際政治,說老實話,聽老實話,把文藝工作搞好(注:《關於党的文藝工作者的兩上傾向問題》,《解放日報》1943年3月29日)

  劉少奇同志的發言批評了黨內一部分知識份子「口頭上唯物,行動上唯心」的傾向,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只能從深刻瞭解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得來,文藝工作者除了讀書外,還應該「直接向實際學習,直接從改造實際中學習」(注:見《解放日報》1943年3月13日《中央文委召開党的文藝工作者會議》的報導)。凱豐同志講了下鄉的目的、任務及希望,要求文藝工作者「放下文化人的資格」,甘當小學生,與工農群眾打成一片,「要打破做客的觀念,真正去參加工作,當作當地一個工作人員」,到軍人就是軍人,到政府就是職員,到地方黨就是党的工作者,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服從當地組織的領導。

  要抱著工作的態度下去,不要抱單純收集材料的態度下去;要抱長期工作的態度下去,不要抱暫時工作的態度下去。真正「解決以前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使文藝工作者與實際結合,文藝與工農兵結合,把我們已經開始的新文藝運動方針推向前進。」(注:《關於文藝工作者下鄉的問題》,《解放日報》1943年3月28日)這次會議是整風運動和文藝座談會後一次重要的會議;會後,「到農村,到工廠,到部隊去,成為群眾的一分子」,成了延安文藝工作者的行動口號,文藝工作也迅即出現苛喜的景況。

  經過一年多對文藝為工作兵服務方針的貫徹,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九日《解放日報》正式全文發表了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廣大幹部重新學習這一檔。中央總學委向各根據地發出學習《講話》的通知,強調《講話》的巨大的意義,指出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建設理論建設的事業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注:《解放日報》1943年10月22日)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七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又作出《關於執行黨的文藝政策的決定》,強調全黨、全黨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研究和實行這個檔的指示,克服過去思想中工作中作品中存在的各種偏向」。特別指出「各種程度的脫離群眾並妨害群眾鬥爭的偏向」,應該經過深刻的檢討反省與長期的實際鬥爭,予以徹底克服。這一些,對更加深入地貫徹《講話》精神,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在延安春節秧歌運動的基礎上,各地的群眾文藝創作活動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許多農村建立了俱樂部,組織了業餘劇團,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文藝創作和文藝宣傳活動。業餘文藝創作內容大多緊密配合當時的中心工作,既有表現對敵鬥爭、反奸鬥爭、農民保佃鬥爭以及農村新生活的,也有表現變工生產、改造二流子、表揚勞動英雄的,還有寫破除迷信、講衛生的。形式既有民間鼓詞、新舊梆子、秧歌、上黨宮調、小花戲、皮簧,也有話劇、歌劇、活報、詩歌等等,極為活潑多樣。除了農村,部隊的群眾文藝創作也開展得十分活躍。戲劇、詩歌,特別是快板詩、槍桿詩,都有很大發展,在練兵、行軍、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宣傳鼓動作用。在工廠,也逐步組織了群眾性的工人業餘劇團和文藝小組,寫詩歌,出壁報,開文藝討論會,參加文藝演出,受到工人群眾的熱烈歡迎。

  在開展群眾性的文藝活動的同時,廣大專業文藝工作者紛紛走向社會,深入工農兵,學習民間藝術,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出嶄新的人民的文藝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和過去比較,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具有以下特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