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夏衍等作家的劇作(5)


  擱筆已久的喜劇作家丁西林,這一時期也以他圓熟的技巧寫成《三塊錢國幣》、《等太太回來的時候》和《妙峰山》等劇作,為進步的抗戰戲劇增添了光彩。寫於一九三九年的獨幕劇《三塊錢國幣》,主要嘲笑了國統區上層人物視錢如命以及員警之流趨炎附勢、偷雞摸狗的醜態。劇本生活氣息濃郁,構思巧妙,對話饒有風趣,是「五四」以後有數的獨幕劇佳作之一。同年寫成的四幕劇《等太太回來的時候》也頗有特色。

  劇本通過一個當漢奸的老頭子家庭裡夫妻父子之間的矛盾衝突,表現了抗戰爆發後,社會上層階級民族意識的覺醒。不僅象留學歸來的梁治和高中學生梁玉這些熱血青年立場鮮明,斷然與做漢奸的父親決裂,就連年事已高的太太,也知道一個人「最要緊是要有氣節」,把民族國家看得重於家庭,出乎子女們意料地毅然決定離開上海住慣了的家,和子女們一起走向內地。劇中人物真實,情節緊湊,結構佈局上獨具匠心。《妙峰山》(四幕劇)寫成於一九四〇年。

  劇本雖然通過妙峰山寨主王老虎及其部下的抗日活動,寄寓了作者關於政治設施的某些有進步意義的主張,表現出作者的政治熱情,落筆幽默,含意雋永;但由於作者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人物和情節,完全是憑空虛構」(注:見《妙峰山·前言》),因此還缺乏真切感人的力量。

  吳祖光是當時出現的青年劇作家。他的第一部劇作名《鳳凰城》,而使作者引起社會廣泛注意的,則是一九四二年寫成的四幕劇《風雪夜歸人》。劇本主要通過京劇名旦魏蓮生和官僚姨太太玉春的戀愛悲劇,控訴了黑暗的舊社會。在那個畸形的社會裡,大官和闊老們把京劇演員當作他們「消愁解悶的玩意兒耍著玩」,可魏蓮生起初卻「人苦不自知」。

  妓女出身的玉春,則未被眼前燈紅酒綠、婢奴環列的「幸福」迷惑,她從愁苦辛酸的經歷中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所處的是受作踐的地位。她立意要為自己尋求真正的自由幸福。當她遇到魏蓮生這個也是窮苦出身、為人忠厚的年青人的時候,就勇敢地捧獻出自己的一片癡情。在玉春啟發下,魏蓮生也開始醒悟。然而,那個社會是不允許下層人民來安排自己命運的,就在他們約定出走的前夕,悲劇發生了:他們被粗暴地拆散,魏蓮生被趕走,玉春被送給另外一個男人。最後,奮鬥了二十年仍然無路可走的魏蓮生,死在一個風雪交加的黑夜裡;玉春也失蹤了。對劇中這些苦人兒的生活,作者是熟悉的,而且是滿懷同情的。這正是劇本讀起來悽楚動人的主要原因。

  沈浮本時期創作的劇本有《重慶二十四小時》、《金玉滿堂》以及《小人物狂想曲》等。這些劇作通過既平凡無奇又波瀾起伏的戲劇情節,描繪了抗戰相持階段大後方城鎮的社會生活面貌。三幕劇《重慶二十四小時》寫的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重慶一所普通樓房裡的人物和故事。故事的中心是一個從東北流浪到重慶來的既純潔又脆弱的女青年,在幾個進步戲劇工作者的幫助下,識破和擺脫了邪惡勢力誘人下水的種種圈套,投入抗日進步戲劇工作。

  劇中幾個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而性格截然不同的戲劇工作者的形象,刻劃得頗為鮮明。四幕劇《金玉滿堂》寫的是重慶附近某鄉鎮一個地主家庭衰敗的故事。這個掛著「金玉滿堂」金匾的地主家庭,三代人中頭兩代男人已死去,由女人掌管家產,繼承祖業的希望寄託在第三代。但第三代「聰明有餘」、「道德不足」,不但保持不了財產,連生命也丟了。作者那時對農村的階級鬥爭還不明確,某些情節不夠真實,但劇本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地主財富造成的罪惡。這兩個劇本戲劇衝突激烈緊張,技巧頗為熟練,在重慶及各地上演都取得較好的效果。抗戰後期及解放戰爭時期,沈浮主要轉向戲劇及電影的導演工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