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小型抗日作品的湧現(4)


  在抗戰裡,
  我們將損失什麼?
  那就是——
  武器上的鏽,
  民族的災難,
  和懶骨頭!

  這類街頭詩的共同特點是:都是戰鬥生活中的產物,感情飽滿,語言明快,風格淳樸。皖南事變前後,國統區的詩歌工作者,也曾經力圖推動街頭詩運動,在重慶一度也出現過街頭詩、傳單詩活動,但由於政治環境不同,它始終未能形成比較廣泛的運動。

  由於宣傳抗日與動員群眾的需要,通俗文學的創作在抗戰初期十分活躍。承接著戰前關於文藝大眾化問題的討論和實踐,抗戰爆發後,文藝通俗化的問題一開始就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創作上,比較戰前有了更多實踐的機會。這時期通俗文學的創作,主要是利用舊形式,即所謂舊瓶裝新酒;幾乎所有主要的舊形式,都被利用來反映抗日的內容,從小調、大鼓、皮簧、相聲、快板、評書、演義,到山歌、小曲、數來寶、金錢板,以及各種地方戲曲等,範圍十分廣泛。出現了一批專門登載通俗文學的報刊,如武漢的《抗到底》、《七日報》、《大眾報》,成都的《星芒報》、《通俗文藝五日刊》等,成立了一些提倡通俗文學的社團。通俗的大眾讀物廣為流行。「文協」曾經發出徵求通俗文學一百種的號召,大力推動通俗文學的創作。

  通俗文藝的作者除了專業作家,還包括大批的戲曲工作者和民間藝人。很多作家在抗戰初期都致力於通俗文藝的創作,老舍在這方面的努力尤為突出;收在《三四一》一書裡的是他這時期主要的通俗文藝作品。他的《王小趕驢》,利用民間文藝活潑詼諧的特點,與抗日的內容相結合,作了比較成功的嘗試。他還利用數來寶、河南墜子等形式創作通俗文藝。三十年代就開始創作大眾小說的歐陽山,這時期又結合抗日的內容,以新的大眾小說的形式寫了《戰果》。張天翼、艾蕪、沙汀集體創作的《蘆溝橋演義》,是運用章回體寫的通俗小說。

  同樣用章回體寫成的,還有谷斯範的《新水滸》。田漢運用地方戲劇形式,寫了皮簧戲《新雁門關》,用歷史題材借古喻今。夏蔡的《改良拾黃金》,用京劇「化子拾金」形式,宣傳抗日內容;舞臺上始終只有一個演員,但由於角色本身幽默機智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語言,在當時受到很大的歡迎。趙景深、包天笑也努力于進步的通俗文藝的創作,趙景深的《平型關》,歌頌了八路軍在平型關的勝利。抗戰初期在各個民主根據地也比較重視通俗文藝創作。從延安奔赴前線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廣泛地利用舊形式,進行抗日的文藝宣傳,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他們關於舊形式要批判地繼承的經驗總結,與他們的創作實踐大致上是相合的。

  在晉察冀根據地,河南墜子、大鼓書、小故事、雙簧一類的作品也很風行,其中象鼓詞《南關戰鬥》、《王小三賣驢從軍記》,河南墜子《打倒賣國賊汪精衛》,都是當時比較流行的通俗文藝作品。高鴻(高長虹)的長篇通俗小說《遺毒記》,曾在《文化動員》上連載,受到好評。抗戰初期大量出現的通俗文藝,對於宣傳抗日、教育民眾,曾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當他們進一步與群眾接觸時,它們本身的缺點和不足,也更為明顯地暴露出來。

  由於對舊形式的利用缺乏明確的認識,往往無批判地接受,或僅僅當作一種宣傳抗日的應急手段,並非從文藝大眾化的根本方向上來進行創作實踐;加上對舊形式本身的生疏,因此,不少通俗文藝作品中出現了生搬硬套、概念化和公式化,甚至無聊庸俗的現象。但是,它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文藝大眾化的又一次範圍空前廣泛的創作實踐,對於推動現代文學史上長期面臨的文藝大眾化問題的解決,無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教訓。

  抗戰初期大量湧現的小型抗日作品,發揚了文藝為革命服務的傳統,具有短小、通俗、題材集中、形式多樣、與現實鬥爭聯繫緊密等特點,在宣傳抗日、動員群眾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對文藝反映抗日的迫切要求。抗戰初期轟轟烈的時代氣氛和樂觀昂揚的精神面貌,在這些作品裡得到強烈而鮮明的反映。但就作品本身來說,它們大多是急就章,作家既缺少深入的生活實踐,作品也沒有經過多少藝術加工;因此往往熱情有餘,深刻不足,為抗戰服務的精神十分可貴,而反映現實的深度較差。

  對於新形式的探索與運用,或淺嘗即止,成果未著,——象街頭詩、朗誦詩運動和街頭劇;或徘徊躊躇,方向不定,——象通俗文藝創作。因此,真正內容充實,熱情飽滿,藝術上比較成功的作品並不多見。在宣傳與藝術的關係上,往往單純地考慮宣傳上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文藝反映生活的規律,因此,比較普遍地存在公式化的傾向,其中尤以戲劇與通俗文藝比較突出。

  公式化傾向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作家對抗日的現實缺乏深入的理解與實踐,同時也與作家思想意識上存在的弱點,客觀的戰爭環境的限制,以及文藝理論上某些模糊的認識分不開。抗戰初期小型作品中的公式化傾向,也與現代文學史上幾度出現的公式化傾向相似,都是急劇變化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既不應當忽視,也不應當苛求,而應成為我們總結文學發展經驗、探索文學繁榮規律的良好材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