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左翼戲劇運動及田漢等的劇本創作(1)


  在翼戲劇運動在我國現代戲劇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它是在党的直接領導下開展起來的。大革命失敗後,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陷於苦悶彷徨的境地,他們既對現實不滿,又沒有足夠的力量改造現實,希望在文藝中寄託和發洩自己的苦悶。一九二八年田漢領導的南國社在上海、南京所演出的劇碼,帶有濃厚的小資產階級的傷感情緒,就反映了這種傾向。為了轉變這種情況,以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滿足廣大群眾對戲劇的新的要求,戲劇界開展了無產階級戲劇運動,並建立新的戲劇組織。

  一九二九年八月,上海藝術劇社成立。這是党領導下進步戲劇工作者的團體。它提出了「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開始提出的口號是「新興戲劇」,稍後即改稱「無產階級戲劇」,與別的兄弟藝術相呼應),要求革命的戲劇工作者下決心站到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來。當時黨對戲劇工作的指導方針是:強調戲劇藝術為革命服務;要求話劇面向工人和學生群眾;堅持團結,反對關門主義(注:參閱夏衍《中國話劇運動的歷史和党的領導》,《戲劇報》1957年第20期)。藝術劇社便在這個方針指引下開展了戲劇運動。

  藝術劇社活動的時間雖然不長,仍對左翼劇運作出了貢獻。它曾舉辦過戲劇訓練班以培養革命的戲劇人材。在一九三〇年一月和三月間,舉行過兩次公演。因為創作劇本不多,同時白色恐怖嚴重,公演的劇本除馮乃超的《阿珍》外,其餘均為翻譯的外國劇本(如《炭坑夫》、《樑上君子》、《愛與死的角逐》等)。由於演出的大膽革新精神,在話劇界發生較大影響。

  此外,還同其它劇團組織移動劇團,到工廠、學校演出。藝術劇社出版過兩種刊物;《藝術》和《沙侖》(均由沈端先主編),又曾出版過《戲劇論文集》。在藝術劇社的推動和影響下,當時一些劇團如南國、摩登、復旦、辛酉等劇社的政治態度也日益激進起來,為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的成立準備了條件。藝術劇社的主要成員有沈端先、鄭伯奇、馮乃超、錢杏村、葉沉、淩鶴、陳波兒、劉保羅等。

  一九三〇年四月藝術劇社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查封,同年夏南國社演出田漢改編的《卡門》,第二天即遭國民黨反動派禁演。八月一日,中國左翼劇團聯盟成立,參加的劇團有南國、辛酉、光明、摩登等。此後不久,南國社被反動政府查封,其它劇團亦多陷於停頓狀態。左翼劇團聯盟工作無法開展。一九三一年一月(一說是一九三〇年秋冬之際),改組為以個人名義參加的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簡稱「劇聯」)。這是繼「左聯」之後在党直接領導下成立的又一個左翼文藝組織。從它成立以後,革命戲劇運動有了新的開展。

  同年九月,「劇聯」通過「最近行動綱領」,以獨立(即由「劇聯」獨立表演)、輔助(即輔助群眾表演)、聯合(即與群眾聯合表演)三種方式積極展開工人、學生和市民的演戲活動;組織戲劇講習班,從事無產階級戲劇的理論建設和創作實踐,以適應鬥爭形勢的需要。「劇聯」還先後在南通、北平、武漢、廣州、南京成立分盟,在青島、杭州等地設有小組,發動和團結了各地的革命戲劇工作者。

  大道劇社是「劇聯」的基幹劇團,共有社員百余人,遍佈上海各學校劇團,主要負責人為田漢等。他們在環境險惡和物質條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革命的戲劇運動,特別是領導上海各大、中學校的戲劇演出活動。以後因反動派壓迫加緊,市區內無法活動,便到江南一帶農村作流動演出,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

  「九一八」以後,大道劇社和曙星劇社(適夷等主持)曾多次聯合演出一些左翼作家的作品,其中有田漢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揭露國民黨殘酷統治的劇作,適夷的描寫「九一八」後敵佔區電臺人員英勇發出反抗呼號的《S·O·S》等劇。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戰爭發生,大道劇社積極參加慰勞前線將士和傷兵,以及其它各種反侵略的鬥爭。後來大道劇社曾改名為上海劇社,爭取公開活動。終因反動派殘酷壓迫,不得不結束。

  「劇聯」在「九一八」後,除加強大道等劇社演出活動外,還在工廠建立很多工人劇團——藍衣劇團,節目多為配合當前革命鬥爭的方言劇,在滬東、滬西等工廠區上演。一九三二年「九一八」周年紀念,「劇聯」又組織突擊隊在上海近郊演出,受到了農民的歡迎。與此同時,北平話劇運動,在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直接領導下也有新的發展。除了演出上海總盟的劇本外,也演出了北平盟員的作品。結合演出活動,還出版過一些戲劇刊物,這些都對北平一帶的戲劇運動的開展的較大的影響。

  一九三三年後,政治環境更加險惡,上海劇運遭到敵人的瘋狂破壞,左翼劇團因政治迫害和經濟困難,作大半停頓,於是在「劇聯」領導下又提出了「戲劇走向農村」的口號。春秋劇社和駱駝演劇隊先後至大場、嘉定等地演出,三三、光光等戲劇團體曾到蘇州作旅行公演。上海各學校及工廠的劇團在反動派多方摧殘下堅持崗位,極為活躍。以後一部分進步演員轉入電影界,話劇團和電影界曾有過合作演出。

  「劇聯」領導下的話劇運動取得了巨大成績。它繼承和發揚了「五四」以來新興話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傳統,在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堅持無產階級的戲劇運動,並初步突破了話劇只能在都市劇院演出的狹小圈子,開始走向工廠和農村。多次演出不僅提高了演員的表演藝術,也促進了劇本創作的繁榮。新的劇作家夏衍、陽翰笙、陳白塵、宋之的、於伶等都寫了較好的作品。

  國民黨為了對付占壓倒優勢的左翼戲劇運動,除了採取查封劇社、禁止書刊、槍殺或逮捕進步的戲劇工作者等白色恐怖手段外,又於一九三五年五月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劇院和樂劇訓練所,同年十月在南京創立了國立戲劇學校,企圖培養與加強其反動的文藝力量。但他們缺乏戲劇教育方面的人材,不得不在進步的戲劇隊伍中找教員。當時就曾有一些左翼戲劇家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深入國民黨官辦學校進行革命戲劇活動,使學生中許多人逐漸傾向進步。國民黨反動派還組織了官辦劇團演出陳大悲的《西施》、《巧克力姑娘》,企圖抵消進步戲劇的影響。但遭到群眾和進步戲劇界的批判,很快宣告失敗。

  一九三六年初,「劇聯」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戲劇界抗日力量,自動解散,倡議組織戲劇界統一的救亡團體。不久,上海劇作者協會(即中國劇作者協會)成立,廣泛團結戲劇界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反映人民抗日要求的劇本日多。《走私》、《打回老家去》等劇的演出,激發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戲劇運動打下了基礎。

  田漢(1898—1968)在大革命失敗後,除繼續從事進步戲劇運動外,又創作了大量劇本。最初兩年內作品如《江村小景》、《蘇洲夜話》,主題均系反對軍閥內戰。《江村小景》中兄弟二人的慘死,《蘇州夜話》中老畫家劉叔康妻女的離散,其根源均在於軍閥內戰,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蘇州夜話》旨在暴露軍閥戰爭罪惡,並寫了畫家劉叔康的藝術至上主義在現實風雨裡的破滅,加之穿插了劉叔康父女離合的遭遇,情節較為曲折。其它如《湖上的悲劇》、《南歸》等寫的是愛情悲劇,抒情氣氛很濃,雖然還存留著作者早期的「唯美的殘夢」和「青春的感傷」(注:《田漢戲曲集》第四集:《自序》),但也表現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