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話劇運動與劇本創作(2)


  民眾戲劇社的主要貢獻是將「五四」革命精神在戲劇理論方面作了充分的發揮。雖然它也強調過舞臺實踐,鼓勵青年學生參加「愛美劇」運動,本身卻沒有演出活動,這也局限了它對社會的影響。它的後身新中華戲劇協社成立於北京,對北京的「愛美劇」運動有過一定的影響。

  重視舞臺實踐而與民眾戲劇社同年成立的,是上海戲劇協社。上海戲劇協社前後奮鬥了十餘年,是中國早期戲劇團體歷史最長的一個。最早的社員有應雲衛、穀劍塵等。接著,又有歐陽予倩等人參加。一九二三年,洪深經歐陽予倩的介紹加入,建立了嚴格的導演制和排演制。在演出中。擺脫了長期以來在臺上說教的方式,重視藝術的感染力量。上海戲劇協社對當時非職業劇社和學生演戲有較大影響。它在組織和演出方面的一些措施,體現了我國話劇藝術的逐漸成長。

  但在初期,由於缺乏正確的思想作指導,在十餘次演出中,上演的絕大部分是西洋劇,還演過宣傳宿命論思想的《第二夢》。一九二四年的《少奶奶的扇子》是最受歡迎的一次。劇本由洪深根據王爾德《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改編,劇情較易理解,但觀眾仍限於知識份子的範圍。三十年代左翼戲劇運動興起後,上海戲劇協社開始向左轉,在党領導下,演出了《怒吼吧,中國!》。

  田漢領導的南國社和朱穰丞領導的辛酉劇社在「五卅」和北伐時期,加強了他們的活動。《南國》特刊發表了田漢為配合當時鬥爭而寫的《黃花崗》第一幕。辛酉劇社為了「五卅」捐款援助工人還舉行過義演。「北伐」開始的時候,又有人在廣州組織血花劇團,為當地士兵和群眾演出。「五卅」之前已經風起雲湧地成立的學生業餘劇團,這一時期就更形活躍。他們除了上演前期話劇中的進步劇碼外,還經常演出配合當時革命鬥爭的戲劇。「五四」以來進步的戲劇社團,以及學生演劇和稍後的工人演劇,這三部分代表了中國話劇運動中的進步力量,它們是中國話劇運動向前發展的主流。

  正當錢玄同、劉半農等向傳統戲劇進攻的時候,胡適也在《新青年》雜誌上提出戲劇改良的主張,他站在資產階級右翼的立場上,形式主義地反對傳統戲劇,說什麼中國戲裡「沒有悲劇觀念」,對西洋戲劇中所謂「悲劇觀念」大加稱讚。在介紹易蔔生的「問題劇」時,片面地把易卜生說成是「一生目的只是要社會極力容忍」,「不大討論政治問題」(注:胡適:《易蔔生主義》,載《新青年》第4卷第6號,1918年6月),使話劇脫離當前鬥爭,並乘間推行他的「實用主義」和「真正的純粹的個人主義」。

  他的這種觀點在當時和以後都發生過不好的影響,阻礙了戲劇和廣大群眾的聯繫。胡適的《終身大事》(一九一九年)是較早出現的劇本之一。作品反對封建包辦婚姻,宣傳的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戀愛觀。人物缺少性格。最後女主人公的出走,顯然從《娜拉》套用過來。劇本對於婦女問題的見解,和許多先驅者在論文和作品裡所表達的意見成為一個鮮明的對照,這是胡適的不敢徹底反封建的改良主義思想在創作上的反映。

  提倡「愛美劇」並於一九二一年和李健吾等組織北京實驗劇社的陳大悲,同年又與蒲伯英等發起成立人藝戲劇專門學校。「人藝」在蒲伯英主持下,聘請當時一些文化界有威望的人如魯迅等擔任校董。主張職業劇與「愛美劇」並重。在表演藝術正規化方面作了研究,對藝術教育起過有益的作用。陳大悲、汪仲賢還寫了一些劇本。陳大悲的劇本情節離奇,偏於舞臺小技巧的賣弄,思想內容淺薄,劇本《良心》,甚至把帝國主義殖民者當作英雄人物來吹噓。汪仲賢有《好兒子》一劇,描寫「經紀小百姓」生活的不安定,失業造成了家破人亡,戲劇形式比較完整。繼人藝戲劇專門學校之後,一九二五年,北京藝術專門學校也添設了戲劇系,創辦人有趙太侔、餘上沅等。

  他們在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上附設《劇刊》,打著「國劇運動」招牌,把戲劇當作徒供有閑階級玩賞的「供養在一個藝術的瓶子裡」的「希望的鮮花」(注:徐志摩:《劇刊始業》,新月書店1927年9月初版《國劇運動》第2頁)。他們並以資產階級形式主義理論作依據,把中國傳統戲劇的表現方法稱為「由寫實反動過來」的一種「西洋的新浪漫主義」(注:余宗傑:《舊劇之圖畫的鑒賞》,新月書店1927年9月初版《國劇運動》第211頁)。倡言「要救濟中國的舊劇」(注:趙太侔:《國劇運動》,收入新月書店1927年9月出版的《國劇運動》一書),反對對中國傳統戲劇從內容到形式的各種改革。這種在戲劇上的形式主義復古觀點,當時就遭到進步人士的反擊和批判。不久這一派人被趕出了這個戲劇系。

  話劇創作顯示文學革命的實績雖然不及小說、詩歌和散文,但進步話劇卻同樣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也曾有不少較好的作品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曾是春柳社骨幹的歐陽予倩(1889—1962),一九一三年在湖南組織文社時,編演了五幕劇《運動力》,諷刺當時革命黨人的腐化墮落。五四運動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他又寫了《潑婦》(一九二二年)和《回家以後》(一九二四年),兩個戲的矛盾衝突都是由於愛情不專引起的。《潑婦》著重批判腐朽的封建道德,雖然開掘尚欠深刻,卻大膽地歌頌了被封建勢力稱之為「潑婦」的于素心憤而離家的反抗精神。《回家以後》鞭撻了受過美國「文明」薰陶的陸治平隨意離棄自己妻子的不負責任的行為。衝突尖銳的劇情本來是一個悲劇的發展,而作者卻沒有運用悲劇手法處理,表現輕鬆,鬥爭意義因而有所減弱。五幕劇《潘金蓮》(一九二八年)是「受了五四運動反封建、解放個性、破除迷信的思想影響」(注:《歐陽予倩選集·前言》)而創作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