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文學革命的內容及歷史意義(4)


  俄羅斯文學的研究在中國卻已似極一時之盛。何以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國布林劄維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生出極大的變動,掀天動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它的影響。大家要追溯它的遠因,考察它的文化,所以不知不覺全世界的視線都集於俄國,都集于俄國的文學;而在中國這樣黑暗悲慘的社會裡,人人都想在生活的現狀裡開闢一條新道路,聽著俄國舊社會崩裂的聲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動心。因此大家都要來討論研究俄國。於是俄國文學就成了中國文學家的目標。(注:瞿秋白:《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集序》,載1920年7月北京新中國雜誌社出版的《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集》。)

  把俄國文學作為「目標」,一方面,固然是這些作品的進步傳統對於中國讀者的契合,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先進分子決心走十月革命道路在文學領域內的一種反映。這是過去不可能出現而為「五四」時期所特有的一種歷史現象。中國進步文學界從最初眼看西方到後來轉而注視俄國和蘇聯,說明了文學革命已經醞釀和發生著質的變化。

  與上述這些方面緊相聯繫,新文學統一戰線得到了形成和發展。這個統一戰線在「五四」愛國浪潮的推動和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以《新青年》、《新潮》、《晨報副刊》、《學燈》、《少年中國》等刊物為主要陣地,以魯迅為旗手,培養團結了大批新文學作者和文藝青年。稍後湧現的許多文學社團,其成員正是從「五四」文學革命中露了頭角或接受了影響的。

  「五四」文學革命運動在不多幾年的時間內,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這是它完全符合和適應於時代歷史要求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革命進入新時期的結果,也是它更高地舉起了早期《新青年》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這一旗幟的結果。「五四」文學革命雖然還存在著對待具體事物缺少歷史的批判精神,未能(也不可能)使新文學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等弱點或局限,但它卻是一次真正偉大的革命。

  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革命。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學和近代進步文學雖然具有反封建的內容,但從未能也不可能象「五四」新文學這樣徹底地批判和否定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體系。「五四」新文學以其浸透了現代民主主義思想的新主題,代替了各種舊主題;以農民、勞動者、新型知識份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中最常見的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即使歷來文學中常有的爭取婚姻自由的主題,在「五四」新文學中也具有新的時代特色,貫穿了個性解放的新思想;而且,這種個性解放往往又同民族解放、對社會主義的嚮往結合在一起。

  因此,「五四」新文學在思想上不但和封建文學形成尖銳的對立,同時也遠遠高出於封建時代具有民主傾向的文學以及近代一般的資產階級文學。這樣一種徹底反封建而又充滿民族覺醒精神、堅決反帝的文學,能夠不斷地接受無產階級思想的指導和抵制資產階級反動思想的腐蝕,也就必然要以社會主義為其發展方向。「五四」文學革命所進行的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建立新詩、改革舊劇的運動,帶來了文學語言形式的大革新、大解放。中國廣大勞動人民長期以來同書面文學隔絕,固然有社會政治方面的根本原因,但同難讀難懂的文言文長期在文藝領域所占的正宗地位也是有關係的。白話文的應用,促使文學在語言形式上與廣大人民接近了一大步。「五四」文學革命正是以它從理論主張到創作、從文學內容到形式的全面大革新,揭開了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文學的光輝的第一頁,從而使中國文學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