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緒論(4)


  四

  「五四」以後的文學創作,隨著時代的進展,無論在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特色,在創作上是一開始就有鮮明表現的。不僅白話的形式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學和人民群眾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內容上,也具有不同于舊民主主義文學的嶄新特點。「五四」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許多作品,猛烈攻擊封建制度、封建道德,揭露軍閥統治的黑暗現實,表現了與舊傳統徹底決裂的精神,同時提出了知識青年掙脫舊家庭束縛、爭取戀愛婚姻自由、探索生活道路等要求。部分作品還正面描寫了下層人民的苦難,對勞動者的命運表示關切,對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則表示同情和歡迎。

  這些都成為「五四」新文學高於歷史上進步文學的重要方面。其中一些處於無產階級領導影響下的革命民主主義作家的創作,獲得了突出的成就。魯迅的《呐喊》、《彷徨》,通過一系列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概括了異常深廣的時代歷史內容,真實地再現出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在獲得無產階級領導前的極度痛苦,並懷著對未來的信念探索了革命的前途,顯示出深刻的革命現實主義的特色。郭沫若的《女神》,借劉話傳說、歷史人物及自然形象,以宏大的氣魄,奇特的想像,瑰麗的語言,歌唱出徹底叛逆、熱望新生的時代聲音,成為具有現實基礎的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

  他們的創作,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使兩種占主要地位的創作方法——由《新青年》、文學研究會所提倡的現實主義(當時稱「寫實主義」),以及由創造社所代表的浪漫主義,通過實踐得到了高度的發展。「五卅」以後,以反帝為內容的作品多了起來。一部分作家開始走向實際鬥爭,主要精力不在創作方面,他們的作品一時似乎少了,但總的說來,歷史卻在醞釀著一個新的發展。

  「五四」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創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和弱點。當時文藝領域內的主要活動力量乃是小資產階級作家,他們受有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嚴重羈絆。社會主義理想和新興階級的英勇戰鬥精神雖已在一部分作品中有所表現,而無產階級文學整個說來尚處於萌生幼芽的階段。

  就這個時期的一般作品來說,除在藝術上表現出稚氣外,創作方法和思想傾向也極為複雜紊亂。許多人分不清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積極浪漫主義與消極浪漫主義之間的界限,甚至西歐一些國家的頹廢派、象徵派、未來派等亦都無批判地被一部分文藝社團和作家所介紹,所肯定。多數作家生活狹窄,只限于表現知識青年的某些要求,帶有較重的感傷情調。有些作家的作品則有嚴重的頹廢色彩。

  從「五卅」前夕文藝領域內感傷苦悶氣氛彌漫,到一九二八年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其間經歷了一個重大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被作為口號提出而且形成運動,這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許多作家直接間接地受到革命思想洗禮的結果。一部分作家開始自覺地把文學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武器。

  作品描寫党所領導的群眾革命鬥爭,表現有強烈的時代意義的重大題材,努力塑造革命者和工人、農民的形象,顯示了作者可貴的革命激情。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由於運動宣導者大多數還是革命的小資產階級作家,他們暫時還不能完全分清無產階級思想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界限,對文藝的特徵又有所忽視,再加上不同程度地缺乏表現這類題材所必需的生活基礎,這就使創作不能不受到影響。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這種功績和弱點,在蔣光赤的作品中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促進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發展。作品的現實性戰鬥性顯著加強。現實鬥爭,尤其是動盪著的農村中的階級鬥爭,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得到了較多同時也較為真實的描繪。「九一八」和「一二八」事變之後,表現抗日救亡的作品廣泛出現。一部分作家參預或親歷實際革命鬥爭,使創作面貌繼續有所變化;再現生活時的歷史性具體性既有增進,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有些青年革命作家的作品中也得到發揚。

  茅盾的《子夜》在較大規模上真實地描畫出三十年代中國的社會面貌,並揭示其未來動向,這是作者力圖動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相應的藝術手段觀察和再現生活的結果。共產主義者魯迅以雜文為主要武器,進行了筆掃千軍的戰鬥,即使在取材於歷史傳說的《理水》、《非攻》等作品中,也已徹底克服早期時複流露的落寞情懷,用新的表現方法塑造了「中國的脊樑」式的英雄形象,顯示了對革命前途的樂觀和堅定信念。

  「左聯」在創作上理論上所作的許多摸索以及對外國無產階級文學理論的介紹,雖然其中不無彎路,但總的說來還是使左翼文學向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前進了一大步。「左聯」以外的進步作家,亦因堅持現實主義,真實揭露從舊家庭到社會各個角落的黑暗現實而獲得不同的成就,其中還出現了《家》、《雷雨》、《日出》、《駱駝祥子》等優秀作品。從文學樣式方面看,長篇小說和戲劇創作在這個時期開始獲得了較大的進展。

  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整個文學創作的面貌仍很複雜。除有些作家的作品嚴重脫離現實外,一些民主主義作家還較多地停留在批判現實主義的階段上,有悲觀宿命成分或其它錯誤傾向。即使在左翼作家的創作中,也往往羼雜了某些舊現實主義以至自然主義的因素(初期無產階級文學中殘留資產階級文學的影響,這原是一種國際性的現象)

  塑造革命者和工農形象時的蒼白、不夠真實,仍是較普遍地存在的問題。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各種限制,作家世界觀的根本改造未被提上日程,對長期深入生活的必要性也仍然缺乏認識。這些同時又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雖然作了介紹但終於未能引起深入討論的重要原因。

  「七七」以後,抗戰的炮火廣泛地吸引作家關心現實,普遍激發起作家的愛國感情和創作熱情。許多作品迅速反映生活,歌頌前線和後方的新人新事,形式上趨於通俗。適應著戰爭初期形勢的需要,詩歌、報告文學、戲劇都有較大發展,小型作品尤其活躍一時。樂觀氣息在一般民主主義作家的創作中也有所增強。這和抗日統一戰線建立後「全國人民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注:《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2卷第623頁)有關。

  但初期不少作品對生活的反映比較表面,存在著階級觀點不夠鮮明的缺點。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的實際發展情形表明,只看到某些一時表像而產生的「樂觀」幻想,很容易在形勢比較嚴重時又一變而為失望悲觀。抗戰前期國民黨統治區創作的主要成就還是在暴露、諷刺和戰鬥的作品方面(《腐蝕》、《屈原》、《淘金記》等便是這方面的優秀之作)。進入延安和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作家們的創作,則由於在新的天地中放聲歌唱並開始描寫新的物件而呈現不同的特色。但不少作家世界觀尚未根本改造而帶來的一系列矛盾,也因新的直接面向群眾、與群眾相處的環境而逐漸地顯得尖銳和突出。革命文學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問題,至此已迫切地需要解決。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制定了革命文藝運動的路線和政策。對小資產階級作家思想感情的徹底改造和作家必須長期深入生活、深入工農兵等方面所作的深刻論述,從根本上解決了「五四」以來革命文學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解放區貫徹毛澤東文藝路線的結果,使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一片嶄新的氣象。工農兵群眾廣泛參加了文學活動的行列,從中並湧現出不少有才能的業餘作者和優秀作品。作家由於同工農兵的逐步結合,整個隊伍朝著無產階級化的方向發生很大變化。文藝反映生活而「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的典型化原則和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正確闡釋,為許多作家所遵循。表現在創作上,則從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思想感情、人物形象一直到語言、表現方法,無不煥然一新。

  對廣大人民群眾生活鬥爭的描繪,開始在整個文學創作中真正佔有優勢的地位;而這種描繪,又在很大程度上滲透和飽和了作者自己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革命感情。勞動人民特別是他們中間成長起來的新人,也成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對於革命工農群眾的表現,在許多作品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實的程度,根本扭轉了過去那種「衣服是勞動人民,面孔卻是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3卷第813頁)的狀況。不少作品還洋溢著真正從群眾生活和鬥爭中濃縮出來的詩情畫意。語言方面的巨大變化,也使文學在群眾中的影響和作用空前廣泛和深入。

  到建國前為止,已出現了趙樹理的小說、《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等許多優秀作品。《白毛女》在創作過程中融合了群眾智慧,以寓現實內容於傳奇情節的手法,塑造出具有強烈反抗性格和時代特徵的典型形象,從無產階級思想的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根本要求,成為解放區創作的突出代表之一。雖然貫徹毛澤東文藝路線在建國前的幾年中還只是一個開始,而且由於多種條件的限制,解放區一般創作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廣度和藝術表現力方面都還有不足之處,但整個文學創作所發生的上述變化,卻適應了新的群眾時代的要求,代表著一個新的方向,在文學發展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至於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文學,雖然環境和條件均和解放區不同,但進步文藝界遵循著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一切危害人民群眾的黑暗勢力必須暴露之,一切人民群眾的革命鬥爭必須歌頌之」(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3卷第828頁)這一原則,堅持革命思想指導下的現實主義方法,在創作上也獲得了可貴的成績。

  從「五四」時期起最初萌芽狀態地存在著的社會主義文學因素,經過二十多年的演變,至此終於獲得很大的發展,並成為我國整個文學的方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