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立春以前 | 上頁 下頁 |
外國語 |
|
我覺得現代青年對於外國語的興趣遠不及老前輩的那麼熱烈深厚,這是很可惜的事。所謂老前輩,當然不是鄙人這一輩的人,說的是前清同治光緒時代的人物,以年紀論,到了現在總該有八十上下了吧,他們雖然有大半世生在前朝,但其學術上的功績留在民國的卻很不少,如今且舉二人為例,有如蔡元培與羅振玉。他們的學業這裡也不必細敘,大家大抵都已知道,我只想說說他們與外國語的關係。據羅君《集蓼編》所說,光緒戊戌在上海設東文學社,以東文授諸科學,時中國學校無授東文者,入學者眾,王國維氏即在其中,羅君時年已三十三矣。 蔡君傳略中雲,戊戌與友人合設一東文學社,學讀和文書,是時年亦三十三歲,及丁未赴柏林,始學習德語,則年四十二。這幾位老先生有了相當的年紀,卻是辛辛苦苦地要學外國語,是什麼緣故呢。在那時候,知識階級中間有一種憂慮,怕中國要被外人瓜分,會得亡國滅種,想要找出一條救國的路來,這就是所謂新學,而要理解新學又非懂得外國語不可。這亡國的憂慮與救國的方法在現今的人看來以為何如,那是別一問題,當時卻是誠實的相信的,做新學八股的自然也並不是沒有,但有些人總是切實的做去,在學習困難的時代努力去追求,這種精神是很可佩服的。時光荏苒的過去,離開戊戌已有四十六年之久了,外國語的需要加添,學習的機會亦很多,如在中學須習外國語二種,大學又至少加一種,成為必修的功課,可是學習的興致卻反而減退了。 這仿佛有如看報,在五十年前,關心國事的人都覺得非通時務不可,而其唯一方法在於看《申報》,在東南水鄉的人定得《申報》展轉送到,大概已在半個月二十天之後,親友好事者又爭相借看,往往一兩月前的報紙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到了近時,對於報紙的信仰也漸減退,固然還是人手一張,可是看報的意思已經與以前不同了。這是時勢變遷的關係,或者也是無可如何的事,但總之是可惜的,至少是關於外國語的問題,希望青年再加考慮,多分出一點力氣來從事學習。 專靠從外國語去求得新學以救國,這個想法或者是太簡單太舊一點了也未可知,但是為求知識起見必須多學外國語,這總是無疑的,大家即使未能十分積極的去做,在學校裡必修的這一部分既然有學習的機會,總須得竭力的學,一面完了學校的功課,一面也于自己大有利益。我曾經說過:「我的雜學原來不足為法,有老朋友曾批評說這是橫通,但是我想勸現代的青年朋友,有機會多學點外國文,我相信這當是有益無損的。俗語雲,開一頭門,多一路風。這本來是勸人謹慎的話,如今借了來說,學一種外國語有如多開一面門窗,可以放進風日,也可以眺望景色,別的不說,總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吧。」 上邊的意思是說借了外國語的幫助多讀些書,知識見解益以增進,一般的利益很是不小,若是研究專門學問,外國語自然更是重要,這裡無須多說了。 十四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