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苦口甘口 | 上頁 下頁
我的雜學十九


  我的雜學裡邊最普通的一部分,大概要算是佛經了吧。但是在這裡正如在漢文方面一樣,也不是正宗的,這樣便與許多讀佛經的人走的不是一條路了。四十年前在南京時,曾經叩過楊仁山居士之門,承蒙傳諭可修淨土,雖然我讀了《阿彌陀經》各種譯本,覺得安養樂土的描寫很有意思,又對於先到淨土再行修道的本意,仿佛是希求住在租界裡好用功一樣,也很能瞭解,可是沒有興趣這樣去做。禪宗的語錄看了很有趣,實在還是不懂,至於參證的本意,如書上所記俗僧問溪水深淺,被從橋上推入水中,也能瞭解而且很是佩服,然而自己還沒有跳下去的意思,單看語錄有似意存稗販,未免慚愧,所以這一類書雖是買了些,都擱在書架上。佛教的高深的學理那一方面,看去都是屬￿心理學玄學範圍的,讀了未必能懂,因此法相宗等均未敢問津。

  這樣計算起來,幾條大道都不走,就進不到佛教裡去,我只是把佛經當作書來看,而且這漢文的書,所得的自然也只在文章及思想這兩點上而已。《四十二章經》與《佛遺教經》仿佛子書文筆,就是儒者也多喜稱道,兩晉六朝的譯本多有文情俱勝者,什法師最有名,那種駢散合用的文體當然因新的需要而興起,但能恰好的利用舊文字的能力去表出新意思,實在是很有意義的一種成就。

  這固然是翻譯史上的一段光輝,可是在國文學史上意義也很不小,六朝之散文著作與佛經很有一種因緣,交互的作用,值得有人來加以疏通證明,于漢文學的前途也有極大的關係。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大學講過幾年六朝散文,後來想添講佛經這一部分,由學校規定名稱曰佛典文學,課程綱要已經擬好送去了,七月發生了盧溝橋之變,事遂中止。課程綱要稿尚存在,重錄於此:

  「六朝時佛經翻譯極盛,文亦多佳勝。漢末譯文模仿諸子,別無多大新意思,唐代又以求信故,質勝於文。唯六朝所譯能運用當時文詞,加以變化,于普通駢散文外造出一種新體制,其影響于後來文章者亦非淺鮮。今擬選取數種,少少講讀,注意於譯經之文學的價值,亦並可作古代翻譯文學看也。」至於從這面看出來的思想,當然是佛教精神,不過如上文說過,這不是甚深義諦,實在但是印度古聖賢對於人生特別是近於入世法的一種廣大厚重的態度,根本與儒家相通而更為徹底,這大概因為他有那中國所缺少的宗教性。我在二十歲前後讀《大乘起信論》無有所得,但是見了《菩薩投身飼餓虎經》,這裡邊的美而偉大的精神與文章至今還時時記起,使我感到感激,我想大禹與墨子也可以說具有這種精神,只是在中國這情熱還只以對人間為限耳。又《佈施度無極經》云:

  「眾生擾擾,其苦無量,吾當為地。為旱作潤,為濕作筏。饑食渴漿,寒衣熱涼。為病作醫,為冥作光。若在濁世顛到之時,吾當於中作佛,度彼眾生矣。」這一節話我也很是喜歡,本來就只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意思,卻說得那麼好,說理與美和合在一起,是很難得之作。經論之外我還讀過好些戒律,有大乘的也有小乘的,雖然原來小乘律注明在家人勿看,我未能遵守,違了戒看戒律,這也是頗有意思的事。我讀《梵網經菩薩戒本》及其他,很受感動,特別是賢首戒疏,是我所最喜讀的書。嘗舉食肉戒中語,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加以說明雲,我讀《舊約·利未記》,再看大小乘律,覺得其中所說的話要合理得多,而上邊食肉戒的措辭我尤為喜歡,實在明智通達,古今莫及。又盜戒下注疏云:

  「善見雲,盜空中鳥,左翅至右翅,尾至顛,上下亦爾,俱得重罪。准此戒,縱無主,鳥身自為主,盜皆重也。」鳥身自為主,這句話的精神何等博大深厚,我曾屢次致其讚歎之意,賢首是中國僧人,此亦是足強人意的事。我不敢妄勸青年人看佛書,若是三十歲以上,國文有根柢,常識具足的人,適宜的閱讀,當能得些好處,此則鄙人可以明白回答者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