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苦茶隨筆 | 上頁 下頁
阿Q的舊帳


  陰曆年關來到了,商界都要結帳,中國文學界上也有一筆帳該得清算一下子,這便是那阿Q欠下來的胡塗老帳。

  《阿Q正傳》最初發表是在《晨報副鐫》上,每星期日登一次。那時編者孫伏園的意思,星期日的一張要特別「輕鬆」

  一點,蒲伯英每次總做文章,《阿Q正傳》當時署名「巴人」,所以曾有些人疑心也是蒲君所寫。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好些年青的朋友大約不記得了吧。

  不久有左翼作家新興起來了,對於阿Q開始攻擊,以為這是嘲笑中國農民的,把《正傳》作者罵得個「該死十三元」。我想這是對的,因為《正傳》嘲笑阿Q及其子孫是確實無疑,雖然所雲阿Q死了沒有,其時代過去了沒有,這些問題我無從代為決定,本來我也是毫不知道的。

  不久聽說《阿Q正傳》的作家也轉變了。阿Q究竟死了沒有呢,新興的批評家們還未能決斷定,而作者轉變了,阿Q的死生事小,所以就此擱起了。不久《阿Q正傳》等都被承認為新興正統的文學了,有廣告上說《正傳》是中國普羅文學的代表作,阿Q是中國普羅階級的代表,於是阿Q既然得到哀榮,似乎文壇上的阿Q問題也就可以結束了。

  然而不然。對人是沒有問題了,而對事的問題仍然存在,即《阿Q正傳》究竟是否嘲笑農民,阿Q究竟是否已死,這些問題仍未解決,這都是新興批評家們的責任,任何人都應負責來清算一下。

  假如《阿Q正傳》本來並不是反動的,不是嘲笑農民的,那麼當初那些批評家們群起攻擊,何其太沒有眼睛?當初既然沒有眼睛,何以在作者轉變後眼睛忽然亮了,知道《正傳》又是好的了?假如《正傳》確是反動的,攻擊正是應該,何以在作者轉變後就不攻擊,而且還恭維?

  這阿Q一案的結論不外兩種,一是新興批評家之無眼識,一是新興批評家之不誠實。看錯,無眼識也。歪曲,不誠實也。本來不反動的作品,在轉變前也要說它不對,本來是反動的,在轉變後就要說它也對,都是不誠實。無眼識不過瞎說,說的不可信任,不誠實則是有作用,近於欺騙了。唯物史觀的文學批評本亦自成一家,在中國也不妨談談,但是我希望大家先把上面所說的這筆爛汙帳算清了再說,不然正如商界普通的規矩,前帳未清,免開尊口。

  鄙人孤陋寡聞,對於世界上這派新批評未能詳知,唯日本的譯著亦略見一二,覺得足供參考,其所說自有固執處,但如阿Q事件這種無誠意態度蓋未曾有也。上文所說故以中國為限,且只就事論事,與理論別無關係。

  (二十四年二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