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苦茶隨筆 | 上頁 下頁
貓頭鷹


  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下,流離之子條下云:

  「流離,梟也,自關而西謂梟為流離。適長大還食其母,故張奐雲,鶹鷅食母,許慎雲,梟不孝鳥,是也。」

  趙佑《校正》案語云:

  「竊以鴞梟自是一物,今俗所謂貓頭鷹,謂即古之鴞鳥一名休鶹者,人常捕之。頭似貓而翼尾似鷹,目晝昏夜明,故捕之常以晝,其鳴常以夜,如號泣。哺其子既長,母老不能取食以應子求,則掛身樹上,子爭啖之飛去。其頭懸著枝,故字從木上鳥,而梟首之象取之。以其性貪善餓,又聲似號,故又從號,而枵腹之義取之。」

  梟鴟害母這句話,在中國大約是古已有之。其實貓頭鷹只是容貌長得古怪,聲音有點特別罷了。除了依照肉食鳥的規矩而行動之外,並沒有什麼惡行。世人卻很不理解他,不但十分嫌惡,還要加以意外的譭謗。中國文人不知從那裡想出來地說他啄母食母,趙鹿泉又從而說明之,好像是實驗過的樣子,可是那頭掛得有點蹊蹺,除非是像胡蜂似的咬住了樹枝睡午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六有一則云:

  「乙卯二月餘在籍,一日喧傳滌岑有大樹自鳴,聞者甚眾,至晚觀者亦眾。以爆驅之,聲少歇;少頃複鳴,如此數夜。其聲若人長吟,乍高乍低,不知何怪,言者俱以為不祥,後亦無他異。有老人雲,鴞鳥生子後即不飛,俟其子啄其肉以自哺。啄時即哀鳴,數日食盡則止。有人搜樹視之,果然。可知少見多怪,天下事往往如是也。」

  還有一本什麼人的筆記,我可惜忘記了,裡邊也談到這個問題,說梟鳥不一定食母,只是老了大抵被食,窠內有毛骨可以為證。這是說他未必不孝,不過要吃同類,卻也同樣地不公平,而且還引毛骨證明其事,尤其是莫須有的冤獄了。英國懷德(Gilbert White)在《色耳邦自然史》中所說卻很不同,這在一七七三年七月八日致巴林頓氏第十五信中:

  「講到貓頭鷹,我有從威耳茲州的紳士聽來的一件事可以告訴你。他們正在挖掘一棵空心的大秦皮樹,這裡邊做了貓頭鷹的館舍已有百十來年了,那時他在樹底發見一堆東西,當初簡直不知道是什麼。略經檢查之後,他看出乃是一大團的鼷鼠的骨頭,(或者還有小鳥和蝙蝠的,)這都從多少代的住客的嗉囊中吐出,原是小團球,經過歲月便積成大堆了。蓋貓頭鷹將所吞吃的東西的骨頭毛羽都吐出來,同那鷹一樣。他說,樹底下這種物質一共總有好幾鬥之多。」

  姚元之所記事為乾隆六十年,即西曆一七九五,為懷德死後二年,而差異如此,亦大奇也。據懷德說,貓頭鷹吞物而吐出其毛骨,可知啄母云云蓋不可能。斯密士(R.B.Smith)著《鳥生活與鳥志》,凡文十章皆可讀,第一章談貓頭鷹,敘其食鼠法甚妙:

  「馴養的白貓頭鷹——馴者如此,所以野生者亦或如此——處分所捉到的一個鼷鼠的方法甚是奇妙。他銜住老鼠的腰約有一兩分鐘,隨後忽然把頭一擺,將老鼠拋到空中,再接住了,頭在嘴裡。頭再擺,老鼠頭向前吞到喉裡去了,只剩尾巴拖在外邊,經過一兩分鐘沉思之後,頭三擺,尾巴就不見了。」

  上邊又有一節講他吐出毛骨的事,不辭煩聒,抄錄在這裡,因為文章也寫得清疏,不但可為貓頭鷹作辯護也。

  「他的家如在有大窟洞的樹裡的時候,你將時常發見在洞底裡有一種軟塊,大約有一鬥左右的分量,這當初是一個個的長圓的球,裡邊全是食物之不消化部分,即他所吞食的動物的毛羽骨頭。這是自然的一種巧妙安排,使得貓頭鷹還有少數幾種鳥如馬糞鷹及魚狗凡是囫圇吞食的,都能因了猛烈的接連的用力把那些東西從嘴裡吐出來。在檢查之後,這可以確實地證明,就是獵場監督或看守人也都會明白,他不但很有益於人類,而且向來人家說他所犯的罪如殺害小竹雞小雉雞等事他也完全沒有。在母鳥正在孵蛋的樹枝間或地上,又在她的忠實的配偶坐著看護著的鄰近的樹枝間,都可以見到這些毛團保存著完整的橢圓形。

  這軟而濕的毛骨小塊裡邊,我嘗找出有些甲蟲或贓螂的硬甲,這類食物從前不曾有人會猜想到是白貓頭鷹所很愛吃的。德國人是大統計學家,德國博物學者亞耳通博士曾仔細地分析過許多貓頭鷹所吐的毛團。他在住倉貓頭鷹的七百另六個毛團裡查出二千五百二十五個大鼠,鼷鼠,田鼠,臭老鼠,蝙蝠的殘骨,此外只有二十二個小鳥的屑片,大抵還是麻雀。檢查別種的貓頭鷹,其結果也相仿佛。據說狗如沒有骨頭吃便要生病,故鼠類的毛骨雖然是不消化的東西,似乎在貓頭鷹的消化作用上卻是一種必要的幫助。假如專用去了毛骨的肉類飼養貓頭鷹,他就將憔悴而死。」

  這末了的一句話是確實的,我在民國初年養過一隻小貓頭鷹,不過半年就死了,因為專給他好肉吃,實在也無從去捉老鼠來飼他。《一切經音義》七引舍人曰,狂一名茅鴟,喜食鼠,大目也。中國古人說梟鴟說得頂好的恐怕要算這一節了吧。

  中國關於動物的謠言向來很多,一直到現在沒有能弄清楚。螟蛉有子的一件梁朝陶弘景已不相信,又有後代好些學者附議,可是至今還有好古的人堅持著化生之說的。事實勝於雄辯,然而觀察不清則實驗也等於幻想。《酉陽雜俎》十六廣動植中云:

  「蟬未脫時名複育,相傳言蛣蜣所化。秀才韋翾莊在杜曲,嘗冬中掘樹根,見複育附於朽處,怪之,村人言蟬固朽木所化也。翾因剖一視之,腹中猶實爛木。」

  即其一例。姚元之以樹中鳴聲為老鴞被食,又有人以所吐毛骨為證,是同一覆轍,但在英國的鄉下紳士見之便不然了,他知道貓頭鷹是吞食而又吐出毛骨的,這些又都是什麼小動物的毛骨。中國學者如此格物,何能致知,科學在中國之不發達蓋自有其所以然也。

  (二十四年五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