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知堂回想錄 | 上頁 下頁 |
一六七 道路的記憶一 |
|
凡是一條道路,假如一個人第一次走過,一定會有好些新的發見,值得注意,但是過了些時候卻也逐漸的忘記了。可是日子走得多了,情形又有改變,許多事情不新鮮了,然而有一部分事物因為看得長久了,另外發生一種深切的印象,所以重又記住,這卻是輕易不容易忘記,久遠的留在記憶裡。我所想記者便是這種事情,姑且以最熟習的往兩個大學去的路上為例,這就是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自南至北,自西至東,差不多京師的五城都已跑遍了,論時則長的有二十年,短的也有十年,與今日相去也已有三十年光景,所以殊有隔世之感了,現在就記得的記錄一點下來,未始不是懷古的好資料吧。 北京大學從前在景山東街,後來改稱第二院,新建成的宿舍作為第一院,在漢花園,因為就是沙灘的北口,所以也籠統稱為沙灘。這是在故宮的略為偏東北一點的地方,即是北京的中央,以前警廳稱為中一區的便是。可是我的住處卻換了兩處,民國六年至八年(一九一七—一九一九)住在南半截胡同,位於宣武門外菜市口之南,往北大去須朝東北,但以後住在現今的地方,是西直門內新街口之西,所以這又須得朝著東南走了。這兩條線會合在北大,差不多形成一個鈍角,使我在這邊線上看得一個大略,這是很有意思的,叫我至今不能忘記。 往北大去的路線有好幾條,大意只是兩種,即是走到菜市口之後,是先往東走呢,還是先往北走?現在姑且說頭一種走法,即由菜市口往騾馬市走去——這菜市口當時的印象就不很好,在現今大約都已不記得了吧,雖然在民國以來早已不在那裡殺人,但是庚子時候的殺五大臣,戊戌的殺「六君子」,都是在那裡,不由人不聯想起來,而那個飽經世變的「西鶴年堂」卻仍是屹立在那邊,更令人會幻想起當時的情景,不過這只是一轉瞬就過去了。 往東走到虎坊橋左近,車子就向北走進五道廟街,以後便一直向東向北奔去。這中間經過名字很怪的李鐵拐斜街,走到前門繁盛市街觀音寺街和大柵欄——大柵欄因為行人太多,所以車子不大喜歡走,大抵拐彎由廊房頭條進珠寶市,而出至正陽門了。這以後便沒有什麼問題,走過了天安門廣場,在東長安街西邊便是南池子接北池子這條漫長的街道,走完了這街就是沙灘了。 第二種走法是先往北走,就是由菜市口一直進宣武門,通過單牌樓和四牌樓——這些牌樓現在統沒有了,但是在那時候都還是巍然在望的。說起西四牌樓來,這也是很可怕的地方,因為明朝很利用它為殺人示眾之處,不,不只是殺而是剮,據書中記錄明末將不孝繼母的翰林鄭,欽命剮多少刀的,就是在這個寫著「大市街」的牌樓的中間。現在沒有這些牌樓了,到也覺得乾淨,雖然記憶還不能抹拭乾淨,看來崇禎的倒楣實在是活該的,他的作風與洪武永樂相去不遠,後人記念他,附會他是朱天君,乃是因為反對滿清的緣故罷了。 朝北走到西四牌樓,這已經夠了,以後便是該往東走,但是因為中間有一個北海和中南海梗塞著,西城和中城的交通很是不方便,籠總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由西單牌樓拐彎,順著西長安街至天安門,一條則是由西四牌樓略南拐彎,順著西安門大街過北海橋,至北上門,這是故宮的後門,北邊便是景山,中間也可以通過。雖說這兩條路一樣的可以走得,但是拉車的因為怕北海橋稍高,(解放後重修,這才改低了,)所以不大喜歡走這條路,往往走到西單牌樓,便取道西長安街,在不到天安門的時候就向北折行,進南長街去了。 南長街與北長街相連接,是直通南北的要道,與南北池子平行,是故宮左右兩側的唯一的通路,不過它通到北頭,離沙灘還隔著一程,就是故宮的北邊這一面,現在稱為景山前街的便是。在這段街路上,雖然不到百十丈遠,卻見到不少難得看見的情景,乃是打發到玉泉山去取御用的水回來的驢車,紅頂花翎的大官坐著馬車或是徒步走著,成群的從北上門退出,乃是上朝回來的人,這些都是後來在別的地方所見不到的東西,但是自從搬家到西北城之後,到北大去不再走這條道路,所以後來也就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從外城到北大去,隨便在外邊叫一輛洋車,走路由車夫自願,無論怎樣走都好,但是平均算來總有一半是走前門的,所以購買東西很是方便,不必特別上街去,那時買日用雜貨的店鋪差不多集中前門一帶,只有上等文具則在琉璃廠,新書也以觀音寺街的青雲閣最為齊備,樓上也有茶點可吃,住在會館裡的時候幾乎每星期日必到那裡,記得小吃似乎比別的地方為佳,不過那都是「五四」以前的事,去今已是四十多年了。 從西北城往北大的路,與上邊所說正是取相反的方向,便是一路隻從東南走去,這路只有一條,即是進地安門即後門出景山後街,再往東一拐即是景山東街了,此外雖然還有走西安門大街的一條路,但那似乎要走遠一點,所以平常總是不大走。這一條從新街口到後門的路本來也很平凡,只是我初來北京往訪蔡校長的時候,曾經錯走過一次,所以覺得很有意思,不過那是出地安門來的就是了。 後來走的是從新街口往南,在護國寺街東折,沿著定府大街通往龍頭井,迤往南便是皇城北面的大路了。這一路雖是冷靜平凡,可是變遷很多,也很值得講。第一是護國寺,這裡每逢七八有廟會,裡邊什麼統有,日常用品以及玩具等類,茶點小吃,演唱曲藝,都是平民所需要的,無不具備,來玩的人真是人山人海,終年如此。這稱為西廟,與東城隆福寺稱作東廟的相對,此外西城還有白塔寺也有廟會,不過那是規模很小,不能相比了。第二是定府大街,後來改稱定阜大街,原來是以王府得名,這就是清末最有勢力的慶王的住宅,雖是在民國以後卻還是很威風,門前站著些衛兵,裝著拒馬。 後來將東邊地方賣給天主教人,建造起輔仁大學,此後他們的威勢似乎漸漸的不行了。第三是那條皇城北面的街路,當初有高牆站在那裡,牆的北邊是那馬路,車子沿著牆走著,樣子是夠陰沉沉的,特別在下雪以後,那靠牆的一半馬路老是冰凍著,到得天暖起來這一半也總是濕淋淋的,這個印象還是記得。那裡從前通什刹海的一座石橋就有一部分砌在牆內,便稱作西壓橋,和那東邊的橋相對,那邊的橋不被壓著,所以稱為東不壓橋。西壓橋以北是什刹海,乃是明朝以來的名勝,到了民國以後也還是人民的公園,特別是在夏季,興起夏令市場,擺些茶攤點心鋪,買八寶蓮子粥最有名,又有說書歌唱賣技的處所,可以說是平民的遊樂地。我雖然時常走過,遠聞鼓樂聲,看大家熙來攘往的,就可惜不曾停了車子,走去參加盛會,確實是一回遺憾的事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