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自清 > 中國歌謠 | 上頁 下頁
歌謠所受的影響(1)


  歌謠在演進中間,接受別的相近的東西的影響,換一句話,也可說這些東西的歌謠化。古代文化簡單,這種情形較少,近代卻有很多的例子。現在就所知的分條說明:

  一 詩的歌謠化 這種情形卻在古代的歌謠裡就有。《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裡,有《西門行》兩首,一是「晉樂所奏」的「曲」,一是「本辭」。本辭就是徒歌。其辭如下:

  出西門,步念之。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逮為樂,逮為樂,當及時。何能愁怫鬱,當複待來茲?釀美酒,炙肥牛,請呼心所歡,可用解憂愁。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遊行去去如雲除,弊車羸馬為自儲。

  《古詩十九首》裡也有一首,辭云: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這兩首的相同,決難說是偶然。那晉樂所奏一首,與此詩相同之處更多。朱彝尊《玉台新詠·跋》裡曾說此詩是文選樓諸學士裁剪後者而成。他的話並無別的證據,我以為是倒果為因;我想那首本辭是從古詩化出來的,而那首晉樂所奏的曲是參照古詩與本辭而定的。這首曲是工歌合樂,不能作歌謠論;但那首本辭確是詩的歌謠化。

  蘇州的唱本裡,有一首「唐詩唱句」(《吳歌甲集》一〇六、一〇七頁),其辭云:

  牡丹開放在庭前,才子佳人笑並肩:「姐姐呀!我今想去年牡丹開得盛,那曉得今年又茂鮮。」「冤家呀!你道是牡丹色好奴容好?奴貌鮮來花色鮮?」郎聽得,笑哈哈:「此花比你容顏鮮!」佳人聽,變容顏,二目暖暖(原注,或系睜睜之訛)看少年。

  「既然花好奴容醜,從今請去伴花眠;再到奴房跪床前!」

  顧先生找出所謂「唐詩」是唐寅的《妒花歌》,其文云:

  昨夜海棠初著雨,數朵輕盈嬌欲語。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比紅妝。

  問郎「花好奴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見語發嬌嗔,「不信死花勝活人!」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夜伴花眠!」(《六如居士全集》卷一)

  這種我想是先由一個通文墨的人將原詩改協民間曲調,然後借了曲調的力量流行起來的。

  二 佛經的歌謠化 近來敦煌發現了唐五代的俚曲,有《太子五更轉》(詳後),《禪門十二時》(羅振玉《敦煌零拾》)等,皆演佛經故事。《白話文學史》上卷裡說明這種東西的來源道:「梵唄之法,用聲音感人,先傳的是梵音。後變為中國各地的唄贊,遂開佛教俗歌的風氣。後來唐五代所傳的《淨土贊》、《太子贊》、《五更轉》、《十二時》等,都屬￿這一類。」(二一四頁)梵唄是佛教宣傳的一種方法,是支曇龠(月支人)等從印度輸入的(二〇五頁,二一四頁)。「五更調」是直到現在還盛行的曲調,但其來源甚早;據吳立模先生的考查,陳伏知道已有《從軍五更轉》了(《歌謠週刊》五一號)。《樂府》三十三引《樂苑》曰:「『五更轉』,商調曲。按伏知道已有《從軍辭》,則『五更轉』蓋陳以前曲也。」那麼,《太子五更轉》自然是襲用舊調,以期易於流行了。茲將這兩首並抄於下:

  一 《從軍五更轉》

  一更刁鬥鳴,校尉逴連城,遙聞射雕騎,懸憚將軍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長,試將弓學月,聊持劍比霜。

  三更夜驚新,橫吹獨吟春,強聽梅花落,誤憶柳園人。

  四更星漢低,落月與雲齊,依稀北風裡,胡笳雜馬嘶。

  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城烏初起堞,更人悄下樓。

  二《太子五更轉》

  一更初,太子欲發坐心思,奈知耶娘防守到,「何時得度雪山川。」

  二更深,五百個力士睡昏沉,遮取黃羊及車匿,朱鬃白馬同一心。

  三更滿,太子騰空無見人。宮裡傳齊悉達無,耶娘肝腸寸寸斷。

  四更長,太子苦行黃裡香,一樂菩提修佛道,不借你分上公王。

  五更曉,大地下眾生行道了,忽見城頭白馬縱,則知太子成佛了。(見《歌謠週刊》五一號,劉複先生《致吳立模書》)

  《淨土宗的歌謠化》(《民俗》十七、十八期合刊)裡,說南陽念佛的老婆婆們,自己杜撰出種種經典。「這種經典用的是歌謠體式。」一般人稱為「老婆經」,但「她們自己以為神秘之寶,不肯輕易傳人」。茲抄兩篇於下:

  (一)《香爐經》

  金香爐,腿又高,一年燒香有幾遭?清早燒香一誠心,手托黃香敬灶君。晌午燒香正當午,賢德媳婦勸丈夫。黑了燒香黑古東,賢德媳婦敬公公。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關於她們念佛的功課本身的。她們是這樣地信佛,她們的全部生活幾乎都佛化了,以下一首,便是這一面的例子:

  (二)《線蛋兒經》

  線蛋兒經,線蛋兒經,說是線蛋兒真有功。拿起線蛋兒往東纏,纏的「珍珠倒捲簾」;拿起線蛋兒往西纏,纏的「呂布戲貂蟬」;拿起線蛋兒往北纏,纏的蚨蝶鬧花園;拿起線蛋兒往南纏,纏的芍藥對牡丹。上纏纏,下纏纏,上纏烏雲遮青天;下纏八幅羅裙遮金蓮。左纏纏,右纏纏,左手纏的龍吸水;右手纏的篆子蓮。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篇完全像歌謠,倘然截去了首尾。

  四川有一種「佛偈子」,也是四五十歲以上的吃齋拜佛的老太太們唱的。劉達九先生說她們「每到做齋醮的時候,便到廟裡去拜佛。功課完畢了,……就相聚著唱佛偈子。這種佛偈子雖關於勸善的最多,然而情感方面的,社會家庭方面的也複不少。」(《歌謠紀念增刊》三二頁)

  (一)

  香要燒來燈要點,點起明燈過金橋;金橋過了八萬里,龍華會上好逍遙。——佛唉那唉阿彌陀。

  這是宣傳佛教的理想的。

  (二)

  三根竹子品排生,隔山隔嶺來開親。開親之時娘歡喜,開親之後娘痛心。——佛唉那唉阿彌陀!

  這是母親對於「娶了媳婦忘了娘」的兒子的教訓。劉先生采得的佛偈子共有三百多首。只就他文中所錄而論,除了宣傳佛教的,便都是這一類的,老太太們對於她們兒子、媳婦、女兒的教訓了。但是也有好事仿作了這種佛偈子來嘲笑她們,下面是廣元的一首,系一位趙永余先生告我的:

  半岩山上一苗蔥,一頭掐了兩頭空。心想唱個佛偈子,牙齒落了不關風。——佛唉那唉阿彌陀!

  趙先生說,末兩句便是譏笑那些佛婆的。這種佛偈子,結尾皆用「佛唉那唉阿彌陀!」是它們的特色。

  顧頡剛先生說:「歌詞中以『西方路上』起興者甚多,當是受佛曲之影響。」(《吳歌甲集》五五頁)又說:「凡佛婆所作歌,大都以『西方路上』開頭。」(同書一三一頁)我以為「佛曲之影響」應改為佛「教」之影響,《吳歌甲集》第五二、九五、九六、九七那四首,都以「西方路上」發端,大抵警世之作;而九七《西方路上一隻船》,意味最厚:

  西方路上一隻船,歇船歇拉金鑾殿,牽來牽去佛身邊。老人家下船微微笑;後生家下船苦黃連:第一掉弗落好公婆,第二掉弗落好丈夫,第三掉弗落三歲孩童嘸娘叫,第四掉弗落四季衣衫件件新,第五掉弗落清水廟前一萬魚(原注,疑當作「灣」魚),第六掉弗落六六裡個財神進我門,第七掉弗落七埭高樓八埭廳,第八掉弗落八色八樣弗求人,第九掉弗落九子九孫多富貴,第十掉弗落十代八代好鄉鄰。

  這後三種似乎都是佛婆的製作,是她們人很多,能自成一社會;她們之有這種佛化的歌謠,可以說與農人之有秧歌是差不多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