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自清 > 中國歌謠 | 上頁 下頁
歌謠裡的第一身與歌謠的作者


  這個問題與歌謠起源有關,上文已說及。現在從《詩經》看起。《詩經》裡第一身敘述及第一身代名詞很多,差不多開卷即是——這是就《國風》《小雅》而論;《大雅》與《頌》裡,可以說沒有歌謠(顧頡剛先生說,見《歌謠》三十九期)。漢魏及南北朝樂府,如「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裡,第一身敘述及代名詞也不少。近代的小曲,客家謠,粵謳,俍歌,傜歌,僮歌,閩歌,臺灣歌謠,也是如此。可是《古謠諺》所錄,便不相同。

  自然,我們可以說,《古謠諺》所據各書,其採錄歌謠之意,或因政治關係,或因妖祥關係,所以多是歷史的歌謠或占驗的歌謠;這些都是客觀的,當然沒有第一身可見,這是歌謠的支流。《詩經》、《玉台新詠》、《樂府詩集》所錄才是歌謠的本流,那是抒情的。但近代的北京歌謠和吳歌,確是抒情的,卻也幾乎全是第三身的敘述,這又是何故呢?我現在只能說:歌謠原是流行民間的,它不能有個性;第三身、第一身,只是形式上的變換,其不應表現個性是一樣——即使本有一些個性,流行之後,也就漸漸消磨掉了。所以可以說,第一身、第三身,都是歌謠隨便採用的形式,無甚輕重可言。至於歌謠的起源,我以為是不能依此作準的。

  與第一身及個性問題連帶著的,便是作者。中國歌謠大部分也無作者,但並非全然如此。《詩經》、《玉台》、《樂府》、《古謠諺》所錄,以及粵謳、客家歌謠,有一小部分——雖然是極小一部分——是有作者的。《古謠諺·凡例》中有所謂「出自構造」或「一人獨造」的謠,就是這一種;劉複先生所謂「官造民歌」(《歌謠週刊》八十號)也是這一種。而上舉江南、兩粵的傳說裡,也說到歌謠的作者。茲只舉明末閻典史守江陰時造出的四句歌謠——所謂「官造民歌」——為例:

  無錫人團團一炷香,常州人獻了老婆又獻娘,靖江奶奶跪在沙灘上,惟有我江陰人寧死不投降!

  還有小曲或唱本,與粵謳一樣,起初大抵是有作者的,只是不可考罷了。顧頡剛《吳歌甲集·自序》裡曾說,「這些東西,雖也是歌謠,但大部分是下等文人或鬻歌的人為了賺錢而做出來的。」這是不錯的。這些有作者的歌謠,加上那些傳說,即使還不夠建立起個人創造說,也盡足以使我們從郭先生的理論及那前三種傳疑的古歌裡所推得的結果動搖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